文学作品收藏教育精品文集

孤独的妖蛾子 || 追梦的人生

2024-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你不懂夜的黑

孤独的妖蛾子之六十三
追梦的人生


早晨九点多,妻子与孩子去金昌了,妻子娘家的兄弟姐妹们相约在昌盛聚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政策鼓励在昌盛沙漠边缘开荒拓产,所开垦的土地均为私有。她的伯父开了二百多亩荒地,一直由大堂哥经营到现在。为了耕种,合资打了机井,在所开垦的土地旁修建了一个约十亩地的院子,盖了十几间房,可常年住在那里,算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农场。

十几年前,由于精力和家庭的原因不能自己经营农场了,大部分土地都承包给了别人。自家只种院子里的地,种些粮食和蔬菜,养着几十只羊。每年的夏秋季节在农场里生活,打理院子里的作物,收获田产。冬春季节在金昌市上的楼房里生活,顺便照看几个孙子上学。这样的生活既传承了自给自足的传统,也不脱离现代工业信息化的现实,也算是一种时尚生活。

农场里有一位长工,干了几十年了,谁也不知道他的来历。早年在戈壁滩路过,由于失忆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一直在戈壁滩上流浪,也从未有人寻找过。他们把他领到农场,教会他干农活,也教会他做饭,常年生活在农场里。会抽烟,不会喝酒。不会购物消费,也不要工钱,应用之物均由别人代买代送。几十年了,早已习惯了农场生活,也把农场当作自己的家。

农场出产很多,各种作物蔬果,各种农副产品。由于种种因素,农副产品经常滞销,只供家族消耗。那个地方紧临沙漠和戈壁,人烟稀少,特别荒凉。没有集中的村子,住户的房子也不在一起,相隔好几里地。村镇集市离那里有十几公里远,生活用品必须集中购买。不过家家户户都有农用三轮车,都有摩托车,上集购物种地干活都骑摩托车或开三轮车,没有太多的不便。

每年十一小长假,妻子的娘家人都喜欢去农场玩,帮忙收获最后的庄稼,也顺便带些农场的出产。妻子的大堂哥堂嫂把最后的活干完,也在冬天到来之前回城里生活。我去过农场两三次,有一年还住过两晚。农场里十分安静,一天到晚都静悄悄的。站在最近的沙丘上极目远望,辽闹无比,堪比大海,目力所及处看不到一个人影,除了大片的庄稼地就是绵延不绝的沙丘。

那是一个在沙漠和戈壁边缘的地方,地广人稀,只适宜种庄稼过传统的农业生活,不适宜过现代化信息化的城市生活。经过几代人的经营,那里的土地已经比较肥沃了,种啥长啥。经济作物,蔬菜瓜果,都可以长得很好,达到较高的产量。戈壁滩上可以放羊,但不能太多。唯一的缺点是农业收入低,往往达不到人们的预期,适宜不愿意冒险的中老年人经营和生活。

住在那里,需要耐得住寂寞,承受住孤独,甚至于需要克服恐惧心理。淡化孤独寂寞和克服恐惧心理的唯一方式就是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碌辛劳中自然会忘记所处的环境。当然,如若某年的农副产品丰收了,而且市场行情又好,经济收益高,突然暴富了,那么,一切的付出都不觉得苦。因为,我们所有的辛劳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人生过半,历经了一些沧海桑田,尝过了一些人世的酸甜苦辣,走过了一些世间的沟沟坎坎,方能有一点点生活的领悟。我深以为,物质生活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满足了才会有精神的追求。有了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是一种麻木的生活。有了精神生活而没有物质生活,是一种落魄的生活。毕竟,人既不愿过麻木的生活,也不愿过落魄的生活。所以,人的一生都像是在追梦。

今年十一,大家又去农场聚会,而我只想静静地待在家里。因为,奔波半生,我既没有从物质的获得中满足肉体上的享受,也没有从精神的获得中达到灵魂上的陶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并没有遇见灵魂里的自己,肉体活在了现实里,灵魂却活在了梦里。

2019年10月03日记录

2024年01月17日整理于养心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