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杂七杂八哲思想法

《亮剑》--“死亡也是一种抗争”

2020-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赵小乂

《亮剑》

这次也算是重温经典了,因是朋友借了图书馆,又没来得及看,我一时兴起便拾起跟着李云龙又走了一遭人生。

早先我是读过的亮剑的,加之其翻拍影视剧的经典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所以许多剧情我是早已烂熟于心的,尤其是李云龙所部攻打平安县城片段更是记忆犹新,李云龙的大无畏精神,加之果敢的决策以及精明的战略眼光,真正凸显出了一位农民军事家的天才指挥能力。

影视剧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在阅读时,总是脑海中不经意浮现出李幼斌、张光伟饰演的李云龙和楚云飞的形象,他们是那样的相似,无比忠诚于自己的政府,也极具战略家的目光,最后二人结局差距之大却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一直以来有件事使我遗憾,即是《亮剑》原著只被影视剧翻拍出了不到三分之一,其后真正的透彻和所描述的痛苦却由于政治因素无法翻拍出来,或许今后有可能拍出来,可到时候却也不是心中的那个李云龙了,总也是避免不了的遗憾。

距离上次读原著已是间隔六年左右了,重新拾起,加之年岁与阅历的增长,对于《亮剑》所描述的中国成立初期的跌宕起伏,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无知以及领导的荒谬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所带来的沉重打击。

不得不说,初看《亮剑》时的心态是幼稚而肤浅的,当初一心佩服于李云龙式的“泥腿子”,当看到田雨的父亲田墨轩对于时政的批判之时,不禁瞧不起,觉得这顽固之人有些小题大做了。

今日重览之时,不得不感叹于田老先生眼光的睿智与深刻,就时事一小事便点出国家法制不健全、人民对法律的无知等致命的弱点。不得不说,有时候历史的确戏剧化些,总是在一些细节处导演出大事件。

赵刚轻轻搂住妻子,环视着客厅,被抄家后,客厅里已面目全非,藏书被撕成一堆堆的废纸,赵刚穿着礼服,佩着少将军衔的大照片上被打了红色的叉。赵刚轻轻笑了:“人生真像场梦啊。”

“告诉我,当年你投笔从戎,投身一场革命,几十年的征杀。落得如此结局,你后悔吗?”冯楠问。

“不后悔,我尽了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当时民族危亡,强敌压境,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可能置身于事外。在侵略者面前,我们没给中国军人丢脸。至于那场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战争,我为能参加那场战争而感到自豪。那是个独裁的、不得人心的、腐败透顶的政府,那个政府不垮台,天理难容。我一生参加了两场战争,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没什么可后悔的···可这些为了理想而捐躯的人们,他们本以为通过自己的牺牲能换来一个自由公证的社会,可他们的希望实现了吗?”

“革命是个中性词,他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光明,也可以以革命的名义制造人间灾难。革命必须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即人道的原则,如果对个体生命漠视或无动于衷,甚至无端制造流血和死亡,所谓革命无论打着怎样好看的旗帜,其性质都是可疑的。我没有能力阻止灾难的蔓延,但我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尊严,没有了尊严我宁可选择死亡。”

这段文字记录了赵刚人生最后一段对于时事的愤慨,每每停滞这段之时,总有热泪盈眶,多少忠于这个民族的热血战士最后却都丧失了最后的尊严与权力。

是的,每每面临民族危亡之时,人民拿起正义的武器去对抗邪恶,而当自身愚昧所导致的战争,却不知又该从何战斗,只得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与尊严。

“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抗争,一个有尊严的生命才有存在的价值,失去了尊严,生命难道还有意义吗?”

如今,已接触过很多关于文革之时的作品,却本书却是从较高的角度经历和看待了这段历史,原来十年文革的源由竟如此之早先,早有慧眼之人识得苗头却被大时代背景所掩盖。

每段历史都是一段辛酸与痛苦,经历者或许不知后世如何看待这段过往,但总会给人以深刻。

“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个体形式而是由群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

“驻岛全体国军将士对李云龙将军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国三十一年冬,李将军率部与倭敌激战于野狼峪,白刃战中手刃倭寇数百余,日军闻风丧胆。民国三十三年,李将军于晋西北全歼装备精良之日军山本一木特种部队,凭血肉之躯及劣势装备与敌浴血奋战,实乃中国军人之楷模···现在广播在抗战中曾与李云龙将军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原国军第二战区上校团长、现役国军陆军中将楚云飞的悼念文章,楚将军引用南宋词人刘克庄《满江红》词作为开始。”

令人心寒的是,一代英雄一生不屈,却因为内斗而自杀,身边老友却无一为其悼念,只有海岸对面的一生敌人仍旧念起李云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