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谈《狼图腾》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2015年写在博客上的文,转眼已经三年过去。毕业两年多,投身于职场,忙忙碌碌,突然觉得好像失去了自我。这两年极少写文,有点看不清自己的内心了,在浮躁的生活里,有一些恐惧。带着较为压抑的情绪,在工作之余,离群思索了一个多月,渐渐让心态平静下来,想逐渐找到一个答案。回忆起大学的日子,那时候的我乐观积极,自信勇敢,很可爱。那时写的文章,或许稚嫩,但都是自己真是的表达,当失落迷茫的时候翻来读一读,陷在回忆里,泪流满面。这一次,想把一些文字整理整理,搬到简书,算是开始在这扎个寨,给表达一个栖身之所。
重谈《狼图腾》
前段时间重读小说《狼图腾》,一是配合此次假期的重读计划,二是再重温一下文中细节,以便看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第一次读该本小说,应该是将近四年前了,后来也有再翻过,此次很完整、细致地重读,又有了不一样的体味,依旧被很多细节感动,但感悟应该会更理性,也更全面与深刻一些,着眼与思考的角度也稍有不同。本来读毕小说就想写篇小文,但是提笔写了几段,再也无法继续,不知是否是情绪翻涌,文思太过混乱。今日满怀期待地看毕电影,觉得是时候再说一说《狼图腾》了。
小说与电影
《狼图腾》被很多人称说是最难改编的小说,因为其中太多自然性的人畜狼大战很难人为还原成影像。所以,很早之前听说要拍电影,自己并不看好,后来请了阿诺导演,从养狼驯狼筹备了三年,因为深爱小说所以也开始对电影充满期待。看电影之前很多人评论说催人泪下,而我满怀期待地去却是很平静地看完。
整体来说,电影在主体场景上忠于原作,也能基本上展现小说所描绘的内容。例如猎杀军马群那段,虽然太短促,但是基本能表现天灾狼灾的凶残,人畜的恐惧。还有个精彩点是在马蹄踢死狼,及大狼撕裂马肚的自杀式攻击都给了短暂的特写。
但是电影在推动故事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细节,而个人觉得这些细节正是各个场景的灵魂所在,也正是真正让人着迷和让人动情的地方。比如去雪湖起黄羊的时候,“飞毯”在雪面上的滑动过程,那种甩毯的动作,滑动的速度,每个细节都能特别生动地展现牧民和知青当时的那种激动和愉悦,还有午餐时那种吃“狼食”的快感,电影都没有表现出来,整个场景都太过简单与短促。比如,小狼吃食时那种回归本性的凶恶与贪婪,电影可能想尝试表达,但是展现得太不深刻,不痛不痒的。不过由于狼已被驯服,关于天性的部分,确实是会无奈。还有小狼绕着活食兴奋地转圈的举行“仪式”,小狼挖洞等,这些细节被略去之后,小狼被拴着就一点都不像狼了,分明就是狗了。如此,拍摄养狼好似就只为了告诉影迷陈阵养了头狼而已。对此,真是大大的失望。而且影片也没有把二郎放进去,少了二郎的小狼和陈阵,很不完整。值得赞赏与庆幸的是,最后开吉普车追狼猎狼的场景中,对蒙古狼的高傲的展现确实让人触动,高顺贵看到狼倒下那一幕的眼神也很有杀伤力。觉得这一幕的选择是有触到小说的魂的。也是让我最动容的一幕。
电影还有很多改编的地方,可能为了引出陈阵和嘎斯迈的虐恋,在营救军马群一战中,让巴图战死。这个改变让我很是不喜欢,这个没头没尾的虐恋毫无价值。巴图战死,可能会更悲情一些,但是却硬生生把能展现蒙古人骁勇,刚毅的素材割掉了。还有毕力格老人的死,编造得太生硬,太突然。这位蒙古游牧民族的智者,在片中被展现得太简单。电影中小狼的结局,是陈阵一直幻想着的,是姜戎借电影弥补了自己的遗憾吗?可能如此,会给人一丝丝的希望?我还是喜欢小说悲到不能自己的结局。
我完全能理解电影拍摄的难度,也能理解很多场景的缺席以及简单化短促化处理,但是在变现内容的选择上,已及故事编排与逻辑构造上,我觉得可以做的更好。影片,把草原和狼是拍得很好,但是我抓不住故事的主线,感觉像是在忠于原作的初宗下散乱,在改编中偏离。如果片长和拍摄可行性允许的话,应该按照合适的主线副线分层展现,如此方能抓住核心(门外汉的假想)。一开始陈阵抄近路被狼群包围,这个场景的展现是个很大的败笔,那种危险的气氛,人狼的恐惧与博弈,都没有表现,开始得突然,结束得突然。主角陈阵在整个影片的变现也不尽人意,安排得太刻意,台词也太刻意。看小说的时候,个人觉得陈阵与毕力格老人的对话,真正与陈克等的探讨是值得思考的,而影片避开了这些受争议的思考,有点遗憾。
对于影片的深度,我个人比较期望的是最后真实展现草原的结局,并且能够简单阐述陈阵与杨克重返草原所交流的专题内容。但是影片最后选择了幻想式的结局。
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能拍成这样已是很不错,至少在商业价值以外,电影的上映也基本实现了它被期望的部分价值。而从书迷的角度来讲,确实是失望了。而且大家所谓的感动我一点都没感受到,影片所能表现的情感还不及文字的三分之一。
关于敬畏与民族气性
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我深爱那智慧与野性的蒙古狼,痛斥农耕民族的狭隘与贪婪。也对这几千年的蒙古文化更好奇,好像也有一份崇敬。此次重读,我着迷于草原上发生的不加修饰的自然万象。狼群捕猎的智慧与凶残,天灾狼祸齐聚的恐惧与残忍,草原万物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逻辑,游牧民族对狼与天的敬和畏……
边看的时候有边在想,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这部小说,这段历史。《狼图腾》的出版,电影的改编,以及姜戎接受采访是坦诚这是部传记小说,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与质疑。游牧民族所信奉的狼图腾,所尊崇的草原逻辑,以及书中谈及的农耕民族的劣根性,历史朝代更迭中草原血液与农耕文明的各自作用,这些是否可以成为审视历史的正确视角?我个人是可以接受并认为有其存在价值的,是比较深刻的。
回归现在科学文明,人类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环境之间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去连接,去平衡?这好像是一个烂俗的话题,我们从小就教育保护环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但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用科学,理性的视角来解读,似乎往往会变成文书式的、口号似的东西存在普通人的脑中。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价值链条才能让现代的人像传统的游牧民族一般用生命来维护自然呢?是不是社会发现与自然之间必定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脑中常会盘桓一个词——敬畏。好像从高中开始,就模模糊糊地有“敬畏自然”这样的观点,偶尔在作文上狼嚎一番,空洞干涩,但是面对很多题却不自觉地想到这上面来。但是什么是敬畏?是不是因为心中有畏才会生敬?就如先祖对自然的敬畏一般?而如今的我们因为没有了畏惧,自然也少了敬意多了破坏?倘若再重拾敬畏是不是就能破了那个难解的矛盾?我不知道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小说本身
其实对于小说本身的优劣,外界也很多声音。我个人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部小说,一开始我也说不清楚,只是觉得被吸引,被震撼,被敲击。后来仔细想想,其作为小说本身只是由很多块的场景叠加连串成书,我更喜欢把它理解成是一部回忆性的东西,更随性些。我个人觉得其真正震撼人的正是这大幅大幅的自然战役;吸引人的,摄人魂魄的是很对细节的描写,例如二郎看小狼的眼神,动作,搬家小狼不肯被牛车拖着走等。而推着人去深入思考的是陈阵和毕力格老人的很多对话,还有陈阵和杨克他们的讨论,这也是让我羡慕的。可惜向很多人推荐此书,大多反响一般,我有点意外,可能我自己已是中毒太深。
这次重读也是第一次较为仔细拜读书后面陈阵为杨克讲述他的研究成果,觉得是个不错的角度,值得了解。
筱茜
2015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