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的写字间

社区的意义

2017-02-25  本文已影响100人  马文Marvin

社区,是指参与过程中不涉及法律协议(不是协会),也不涉及意识形态(不是团体),而是基于信任所构建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大如 Linux社区,小如上海每周成千上万的各种活动(读书、运动、母婴等等)

上海的社区

在上海,能够参与到国内最好的线下社区活动,比如国际知名的 TED、JA、Toastmasters,本地的 Barcamp、书咖读书会 等等,逛逛豆瓣同城和 MeetUp,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线下社区活动,用以充实自己的生活,是非常好的选择

如果没有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区活动,自己组织一个也是不错的选择,我就曾经有幸参与组织过一个大型技术类社区活动,经过3年多的组织,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活动组织的锻炼,更是通过活动结实了众多优秀的朋友,受益终身

这里小提醒一下,上海的社区活动鱼龙混杂,初次参加活动的时候要小心,前段时间因为英语学习的缘故,在网上找了几个语言交换俱乐部,体验都非常的糟糕:有的活动是汉语班招生,有的活动是老外撩妹,有的活动到一半直接做起了弥撒,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可以从参加一些知名社区,或者朋友推荐的社区活动开始

上海的社区活动也有自身的局限,比如城市交通不便,往往一次活动就需要2个小时的来回时间(平时工作那么辛苦,周末想休息一下,时间交给社区活动,确实很揪心);上海地铁结束的早(上海一般10点30,台北一般12点30),有时候刚进入正题就要各自赶地铁回家;国内对于结社行为的限制,很难让社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发展,也是一种政策层面的制约

社区的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聊天工具、微博、协同软件、搜索引擎等等工具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不时会产生一些错觉,客厅聚会在消失,邻里沟通在减少,线下社区构建困难,人们仿佛失去了聚集在一起的必要

另一方面企业的市场行为则经常冠之以社区的名义长驱直入,略币驱逐良币,让社区的生存环境异常困难,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仅仅发展了30多年,企业还没有能力去建立谋求长远利益的社区形态,社区也还没有学会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体系

Jono Bacon 在《The Art of Community》中引用了 Henry Ford 对于成功社区的定义:Coming together is a beginning, keeping together is progress, working together is success(聚集在一起是开始,持续在一起是进步,合作即成功),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社区,无论社区发展的阶段,无论是组织者、协作者还是参与者,大家聚集在一起构建一个社区,无外乎这三层价值:

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收获知识

社区的参与者觉得有收获,是持续参与社区活动的唯一动力,没有收获会让社区失去存在的意义。我见到过不少看似组织良好的社区,留存率非常低,或者仅仅以组织者的个人魅力在存系,一旦组织者发生了心里动摇,那么社区很快就会消亡,所以以收获知识为目标来组织社区,是非常重要的出发点

持续在一起的时候:构建信任

互联网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但是对于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才开始不久(芝麻信用、腾讯征信)。

信任的本源是人掌控欲的需求,信用体系是我们构建社会、法律、政治的初衷,是我们存在于家族、同学、同事的目的,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在按照其他人的可信程度排列着自己的人际圈:

合作的时候:追求成功

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合作的需求,从而让创立者的目标,转变成组织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发展形式,这是一个探索如何更好合作的无尽过程,如果去研究那些历史悠久的社区产品:诺贝尔奖、奥斯卡奖、米其林指南等等,无不存在这样的过程

社区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社区的发展形态也在进行着调整,个人认为每一个小社区的发展未来,会出现以下的几个特点:

中心化。社区因为不是基于法律协议的协会,也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团体,那么基于某个人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就很容易理解了,有的时候如果不依靠组织者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维系整个社区的存在和发展的,有时候一个优秀的社区,更是需要几代中心的努力

高频化。根据社区所在区域的生活节奏来尽可能高频率的活动,适当活动频率的社区会让参与者在参与度和知识获取度上获得平衡,同时提升自己在同类社区中的竞争力,用留存率来考量是找到适合自身频率的可选指标

高门槛。由于社区的分化、细分和深入发展,社区的参与门槛会自然变高,后来者没有对社区的高度认可和深度参与,是较难融入的,大部分社区即使有较低的参与门槛,也会有非常高的融入门槛,否则这样的“社区”很有可能和某种意识形态有关联

私密化。如同那些你深度参与的微信群一样,没有获得邀请是无法参与进来并获取信息的,未来的社区也一定是具有较高私密性,能够获得参与的机会是莫大的荣幸,这些私密社区中传递着的知识,将会以基因的形式大量存在并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

举一个具有中心化、高频化、高门槛、私密性的社区为例:

米塞斯研讨会

米塞斯研讨会(Mises' seminars),是一个由米塞斯主持的,历时30多年,先期在维也纳,后来在纽约的非正式研讨会,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是:

Mises' seminars in Vienna fostered lively discussion among established economists there. The meetings were also visited by other important economists who happened to be traveling through Vienna.

In New York, at his NYU seminar and at informal meetings at his apartment, Mises attracted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had heard of his European reputation. They listened while he gave carefully prepared lectures from notes. Among those who attended his informal seminar over the course of two decades in New York were Israel Kirzner, Hans Sennholz, Ralph Raico, Leonard Liggio, George Reisman and Murray Rothbard. Mises' work also influenced other Americans, including Benjamin Anderson, Leonard Read, Henry Hazlitt, Max Eastman, legal scholar Sylvester J. Petro, and novelist Ayn Rand.

摘自《精要米塞斯》:

米塞斯在他位于商务部办公室里创办了一个私人研讨会,他作为老师和导师的巨大影响都是从这里开始。从1920年到1934年他搬到日内瓦之间,每两周的周五晚上7点到大约10点(根据参与者的情况而定),米塞斯都会举办一个研讨会。研讨会结束后,他们会到意大利餐厅 Anchora Verde 享用集体晚餐。之后,大概在半夜左右,研讨会的主要参与者会到维也纳最受经济学家欢迎的咖啡厅 Kiinstler 继续聊天,直到凌晨1点甚至更晚才兴尽而归。

从1949年开始,米塞斯每周二晚上在他的讨论班上课,一直到他八十七岁(1969年)的时候退休。米塞斯尽力去重现他伟大的维也纳私人讨论班的环境,包括正式会议结束后,在晚上九点半集合去柴尔兹餐厅继续进行非正式而又热烈的讨论。

总结

在相似的环境中,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会不断的变小,那些经过了数十年发展和探索的社区,则将这群人的智慧凝结在一起,进行知识的探索,他们有可能会挖出石油,有可能会挖到黄金,也有可能在悄无声息中消亡,无论如何,正是这些各自发展着的社区,探索和维系着人类社会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社区的意义,也便于此

最后留下一点对历史的小期待,VR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会让社区发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爆发~

首发(公众号:马文at小丑鱼)长期修订(简书:马文Marvi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