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焦虑
最近,总有朋友跟我抱怨,她很焦虑。
她感觉自己工作不顺,没有发展空间。
另一位朋友说,她的孩子考试压力很大,小小年纪居然开始大把掉头发。
似乎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人觉得焦虑不安。
她们问我,有什么方法解决。
我叹了一口气,我也很焦虑啊!我能有什么办法?
于是,我重温了下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
里面有一段很具启发意义的话。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
这句话要怎么样去理解呢?
我们之所以觉得焦虑,是因为我们越来越看重个人主义,追求物质发达。
总将自己置身于竞争当中。
总想超越他人,获得更高身份地位。
时刻算计,获取更多财富。
处于这种不甘心屈居他人之后,当然精神紧绷,无法放松。
米哈里说,人若无法找到比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因为这是一种过度自恋的人格。
这种过度自恋的不良后果处处可见。
在感情上,越来越多人害怕付出,不愿许下承诺,不敢结婚生子,宁愿单身。
其次,人们对社群领导,国家政府逐渐丧失信任。
总的来说,过度强调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导致自恋型人格。
而太过自恋,则会丧失对他人的信任,只想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
一旦自己的利益失衡,或者停留在原地无法提高,自恋型人格就会产生焦虑。
如果想要消除焦虑,就要改进这种过度自恋的思维方式,在为实现自我和为全世界努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用句老土的话来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换而言之,为自己制定一个积极的人生目标,既对发展自己有益,也对国家乃至世界有贡献价值,而不只为了个人追名逐利。
这样的话看起来非常抽象和鸡汤。
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一下。
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努力读书,是害怕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
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但是很狭隘。
周总理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格局就要大得多,不仅为完善自我,更为国家富强。
当一个人只考虑自己时,成绩不好很丢脸,短时间提高不上来,人就会陷入了急功近利的焦虑中。
而从国家民族大义上来看,只要努力学习了,就没有给国家振兴拖后腿,即使是暂时的停滞不前,也为向前跨步积蓄了力量,而短暂的失败不过是成功的基石。
时间久了,有耐心,积累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进步。
讲到底,焦虑的本质是害怕,也许是害怕失败,也许是对未来没有把握,但是只要牢牢把握当下,认真努力,放弃过度追求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人生都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