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十一期:忘不了的“那一天”
记忆里的回声百结千绕,那一天的影像定格眼角。
那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亦或是他乡遇故知。
那一天,我们生命里有了特别,有了我们一生难忘的回忆。
虽然时光悄然而逝,但思绪却攀缘而上,昨晚的《朗读者》,我们聆听了“那一天”的故事,感悟了“那一天”的美好。
那一天,是刘慈欣获得“雨果奖”深获肯定继续前行的动力
2015年8月23日,在被誉为科幻届诺贝尔奖的“雨果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天。
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三体》三部曲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
凭借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索,刘慈欣推开了科幻世界的大门,不仅写下了最宏伟壮观的科幻作品,也用他的想象力走出了娘子关,走出了人类世界,走向了无限的宇宙和未来。
“我们凭什么就自认为了解得更好呢?暂时忘却你所知道的有关空间的知识,然后抬头凝视夜空。”
《朗读者》的舞台,刘慈欣朗读霍金的《时间简史》,献给把他带上科幻之路的阿瑟•克拉克。
那一天,是姚建中镜头定格的每一帧聚散别离
1956年12月的一个星期天,周总理这张熟悉的肖像照在中国照相馆定格。
作为80年的“中华老字号”,闻名中外的中国照相馆见证了无数经典时刻,如今,这家照相馆的接班人——国家特级摄影师姚建中分享了父亲姚经才拍摄周总理照片的故事。
总理没有提前预约来到中国照相馆,和大家一样排队等待。拍照时,为了不让姚父紧张,总理还主动聊起了家常缓解气氛。最终拍摄的照片,也深受总理认可。
镜头记录下了流逝的时光,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这里,既定格了国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亦有普通老百姓的温馨日常。
《朗读者》的舞台,从结婚到金婚每五年均到中国照相馆拍照的老夫妻朗读了木心的《从前慢》,献给中国照相馆的几代摄影师。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那一天,是安文彬喜极而泣见证香港回归的历史印记
那一天,米字旗降下,紫荆花绽放,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一天,有这样一个身影,他与英方代表无数次斡旋只为祖国争取2秒,誓让五星红旗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准时升起。
走过漫长坎坷亦波澜壮阔的回归之路,当国旗升起、国歌奏起的那一刻,资深外交家安文彬热泪盈眶:香港,你终于回来了!
150年后的扬眉吐气,是无数像安文彬一样的幕后英雄不舍昼夜的血泪史。
《朗读者》的舞台,安文彬朗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献给20年前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天。
“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那一天,是金士杰人生如戏变身奶爸的奇幻之旅
他是实力派戏骨,入行晚却能震动江湖。
他曾抱定独身主义,却在花甲之年结婚生子,喜获龙凤胎。
对话剧演员金士杰来说,过去的65年里,有无数个时刻让他难以忘怀,但“那一天”对金士杰来说是却是人生如戏,60岁的他,迎来了龙凤胎宝宝。
孩子的出生让他对很多事情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也让他更留恋现在的时光,虽然已逐渐衰老,但他想要陪自己的孩子再多走一走,在他们上学的时候、恋爱的时候、结婚的时候,以及之后的很多很多时候……
《朗读者》的舞台,金士杰将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献给他的两个孩子。
“事实上,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没有了爱,我们就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那一天,是江疏影直面未来无悔选择的勇气
她表演科班毕业,却任性留学,攻读经济。
她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个性鲜明,让人难忘。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江疏影人如其名,有着梅花不畏严寒的倔强。
异国他乡,即便发现留学与想象有所差距,但仍坚强努力去实现每一个既定目标。
回国后,即便有人质疑年龄和机遇,仍然潜心诠释塑造角色。
经历和磨练,让她成为一个越有挑战越迎难而上的人;执着与不服输的精神,让她在每一次青春的选择中,都如梅花般勇敢地成长与怒放。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每一次都忠于自己的内心。《朗读者》的舞台,她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献给那些并不想索然无味过一生的自己和大家。
“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
那一天,是郭琨克服艰险建设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伟大壮举
他开创历史,让南极的上空飘扬起五星红旗。
他历尽艰辛,建设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让中国在南极问题上有了表决权。
他是先后七赴南极,为中国南极考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站长——郭琨。
作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如今82岁的郭琨经历暴虐的环境、经历与死神擦肩的惊险瞬间,在气候环境极其恶劣的南极,带领团队为民族的尊严、为祖国的荣誉而战。
《朗读者》节目,正在为南极事业奋斗在一线的新一代南极科考队员们在长城站的现场朗读舒婷的《献给我的同代人》,献给所有建设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前辈们。
“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
也许,就在那里牺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
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
六位嘉宾,六种或荣耀或美丽、或力挽狂澜或全新蜕变的“那一天”。
虽然我们的“那一天”不一定都如此得波澜壮阔、千回百转,但无论伟大或平凡,它都不可复制,并注定了我们是谁。
正如《朗读者》第一期的嘉宾——96岁还笔耕不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给观众的赠言“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愿你过得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系列文章,欢迎指正)
《朗读者》(2):董卿携《朗读者》华丽转型,越努力的人越幸运
《朗读者》(3):斯琴高娃献给母亲的深情朗读,是否也看哭了你?
《朗读者》(5):帅到掰弯妹子的“瑜老板”,才是传播国粹的真偶像
《朗读者》(6):看了六期《朗读者》才发现,这不仅是股清流,更是一座金矿啊
《朗读者》(7):哪有什么和平年代,我们不过是生活在和平国家
《朗读者》(9):娱乐&综艺咖征文|《奇葩说》VS《朗读者》,“老司机”与“小清新”的碰撞
《朗读者》(12):见多了“假恩爱”,《朗读者》告诉你,真正的爱情长什么样
《朗读者》(13):90岁老人身价千亿却骑自行车上班,《朗读者》告诉你为什么
《朗读者》(16):和“深圳四胞胎父亲”相比,《朗读者》中的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朗读者》(17):同是80后钢琴家,为什么《朗读者》让李云迪伴奏,却邀请他朗读?
文/翟桃子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