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几代帝王很困惑:很想工业化,遭全国反对
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人们开始提起“多难兴邦”这四个字。其中饱含的辛酸苦辣,根本不是言语能够形容的,要知道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多难”中没有等来“兴邦”,在近代列强的强攻下最后衰败甚至灭绝。
通常所提的“多难”,无疑是1840年以来开始的。很明显,这个多难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碾压,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因此这些苦难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的跟进工业化。
北方的邻国俄国,在其沙皇彼得一世在位时,开始进行工业化改革,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甚至在上个世纪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很多人就进行了对比,认为清代皇帝闭关锁国,拒绝工业化进程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作为当时的皇帝,从康熙开始,几代清帝承担了这个让国家没落的历史责任。
彼得一世当然,这个责任是不可推卸的,然而,我们却必须看到形成这些原因的环境基础,不能盲目的认为,一个人身居高位就可以左右历史潮流。
康熙皇帝到光绪皇帝,实际上他们中很多人早已经开始开眼看世界了,清朝皇帝对子嗣的教育非常上心,与过往的历朝历代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乐于学习的品质也得以传承。
康熙时期,皇帝本人对于西方传来的文化和产品非常感兴趣,他在亲政之前就力拒鳌拜,支持汤若望修改了之前一直在使用,却并不准确的历法。当时的西方已经明确了太阳中心说,新历自然准确。一本来自法国的《人体解剖学》他下令翻译,然后准备全国发行。当时的疟疾等疾病横行,他主张专门生产这种药品。他亲自培育水稻种子,采取优选的方式,在田里实验之后再进行推广。
康熙皇帝然而,康熙一生所有的这些努力最后全部化为泡影,除了汤若望修改的历法由于确实更加精准而流传,其余的都被阻挡了。大臣们甚至集体跪拜,认为“身为皇帝,更应该以身作则,保护上邦文化”,不准他推广西药,而他下令发行的《人体解剖学》,至今还躺在沈阳的博物馆里。
乾隆皇帝时期,马戛尔尼来朝拜,结果被赶了出去。拒绝马戛尔尼的,并不是乾隆自己,而是强大的自尊心。汉族大臣们认为天朝上邦都什么都有,建议乾隆拒绝了英国人几万英镑的礼品,当听说清朝的钟表和自己的钟表一样时,马戛尔尼自己都不敢相信,实际上,这些大臣们两头撒谎。
到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者道光帝,更是诸多的无奈。很多人认为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而道光帝则是罪人。事实上,从启用林则徐,到林则徐战事不利被保住性命,再到晚年还被复了官位,这些都是道光帝在力挺他。道光帝时期,皇帝处境远比康熙时期更加艰难,各种制度根深蒂固,想要推行改革的试探刚出,就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对。
到了光绪年间,虽然皇帝受过教育,可惜掌权的太后没有受过教育。李鸿章请求修条铁路,不仅朝堂上“举朝狂吠”,就连民间也广为流传着不利于铁路的流言,要说破坏风水,要么说火车压死人,有人甚至认为工厂里“男女同工有伤风化”,女子应该殉节。
总而言之,莫说太后本身就是个水平低洼的妇人,就算是个明主,也很难推动区区一条铁路的修建,更遑论彻底改变整个国家的局面,进行工业化建设?光绪十四年,宫廷专线铁路修建完毕,为了防止噪音破坏风水,火车不准用蒸汽机拉,而是由四个太监拉。
我们看到,清朝的工业化改革受到的阻力是巨大的,不仅仅是权贵们,民间的声音也很大。而且在这个讨论中,从来没有“先进”与“落后”的讨论,通常只是为了维护自大的文化。
清末北京城最终清朝衰败不堪,经历了几次被动的改革后终于灭亡了,究其原因,大体有四:
1、旧的掌权者不希望拥有新技术的人出头,这样会逐渐取代他们;
2、近代工业确实有破坏环境、噪音等问题,给了利益集团口实;
3、清末最初开眼看世界的人以汉人为主,给了当权者危机感;
4、一个国家想要被占领或许很容易,一个民族想被征服就很难。作为关外民族,人口相对较小,危机感很强,一入关就开始迎合了儒家思想,不敢贸然触犯。全国上上下下到处都是风水先生,也有悬壶济世的中医,几乎遍布每个村庄,比清朝的官吏、私塾的先生影响还要大,对整个国家的影响甚至可以形容为“思想上真正的牢牢把控”,近代工业化直接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必然遭到大家的奋起反抗。
民众知识的匮乏,以及对于个人固有利益的坚守,加上上层民粹者的煽动,很容易就形成了一股皇帝根本无法阻挡的强大力量,牢牢的维持现状。火车的的确确会压死人,会冒烟,也确实是李鸿章等人哑口无言的理由。
微信长按扫码,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