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好不好,有什么关系?
《历史因果录》
裴耀卿,唐玄宗时期宰相。
裴耀卿是昨日文章中裴守真的次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裴耀卿任长安令。当时官府向百姓议价购买货物,称为“和市”。结果慢慢演变成按户摊派,掠夺民物,百姓深受其害。裴耀卿到任后,下令一切和市物资从富贵家庭采办,且预先给好价格,防止奸诈欺骗。一时之间官民称赞。
公元725年,唐玄宗封禅泰山,裴耀卿任济州刺史。唐玄宗回来时对宰相张说(音悦)说:“这次去泰山,怀州刺史王丘,除了祭祀活物之外没有其它进献,我知道他是不想邀宠。
魏州刺史崔沔(音免),不用锦绣以示俭朴,可以看出他的为政。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几百字,特别强调‘如果百姓受到繁重打扰,那封禅泰山就不能算圆满成功’。我把他的奏书放在我座右,以此自戒。这就是他爱护百姓的体现。”
不久,裴耀卿调任宣州刺史。此前宣州发大水河防毁坏。但各地都不敢擅自征调民工修缮。裴耀卿却说:“这不是大公的表现!”于是亲自组织劳役修缮。工程还没完工他就有了新的任命,但他怕离开后工程受阻,没有立即宣布调令,有关官员一直催促,但裴耀卿一直坚持到河防修成才离任而去。
公元732年,裴耀卿任京兆尹。第二年暴雨导致京城饥荒,裴耀卿营建粮仓、开通漕运,将各地粮食运到长安,不但解决了饥荒,而且三年下来还积储了七百万石粮食,节约运费三十万串(钱)。
有人劝裴耀卿把这些钱献给皇上,可以证明功绩。裴耀卿却说:“这样做是拿国家财产来求取个人恩宠,怎么可以?”最终奏请将这笔钱作为和市用途。
公元736年,夷州刺史杨浚因贪赃犯死罪,后改为杖刑加流放。裴耀卿劝谏说:“刺史是父母官,也是民俗风化瞻望的对象。现在让他们裸体受杖刑太过侮辱。这样只有伤心之痛,反而忘了免死之恩。
加上现在正值盛夏,如果杖责而死,更有违圣上的贤明宽宥。以前盛夏杖刑犯人大多死去,只有秋冬季才能侥幸活命。所以请求在盛夏万物生长之际,停用杖刑。”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天宝初年,裴耀卿任尚书右仆射,奸臣李林甫任左仆射。上任之日,李林甫穿着朝服佩着剑,由博士导引、郎官导唱,礼毕而散。而裴耀卿依然穿着平常衣服,由赞礼官简单主持后结束。
李林甫吃惊地问:“我和你官爵一样,礼数却不同,为什么呢?”裴耀卿说:“最近我头晕眩,负担不起那些繁重礼服礼仪,这些不适合病人。”李林甫听完后默然惭愧。
公元743年,裴耀卿去世,终年63岁。裴耀卿有六子,均出仕为官。四子裴综任吏部郎中,裴综之子裴佶(音吉),官至工部尚书。唐德宗时期,征发民工修奉天城,京兆尹严郢(音影)苛刻严酷,官员韦重规的妻子正怀着孕而且生病,但韦重规不敢请假。
裴佶毅然请求代替韦重规,使工程如期完工,众人称赞。黔中观察使韦士宗滥用酷刑,被少数民族百姓驱逐,裴佶替任后,百姓又纷纷归顺。当时人们都很敬重裴佶的操守……
顺便说一句。
结合昨天的文章,裴耀卿是裴守真之子,他们背后有一个横跨千年的著名家族——河东裴氏。河东裴氏仅在正史中有列传记载的就高达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先后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七品以上官员3000余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
因此很多观点认为裴守真、裴耀卿这一分支的崛起,是依靠家族的力量,不算是从寒门到豪门的逆袭。可是我们别忘了,裴守真的小家庭,曾经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在一个著名家族的无数分支中,在成千上万的子孙里,谁又能面面俱到地提携扶持每一个人呢?就算可以,谁又能确保你一生一世的命运乃至子孙后代的荣显呢?
正如我们在社会中,往往过分强调出身的重要。甚至有时候我们往往把不成功、错失了机会、没有得到命运的垂青,归结于比不上他人有钱有势有背景,以此作为无法改变命运的借口。
正是这样,我们才忽略了自身的重要。而历史事实恰恰证明,决定自己和家族命运的,最终只能是自己。难道裴守真的穷困,家族帮助过他吗?难道裴耀卿成为一代名相,不正是他选择一生做一个正直仁厚之人、福泽苍生百姓的结果吗?
难道那些出身更好,却坐吃山空、无恶不作最终导致身败家亡的还少吗?其实,我们最应该害怕的反而不是出身,而是那些出身更好的,先天条件更优越的,比我们更自强。
况且,一个人的出身不也是自己决定的吗?
(史料选自《新唐书·裴耀卿传》)
(数据来自《裴氏世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