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你都值得读读董桥
2016-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吴昱则刚
书架上总要摆那么几本董桥才显得文气。牛津版的文集是我最爱的收藏,曾在台北的诚品书店收下《记得》,是我宝岛之行至今时时的念记之一。这个年代写散文能写出六朝的胭脂粉和遗老的故国泪痕,大概只有董桥可以做到。当然,年轻时候的气盛与沧桑过后的世故,都难抵电子时代对笔墨纸砚的不解风情。年年岁岁的繁琐杂事之中,大概就只有夜深翻翻董桥,去胸中一腔浊气,养怀里几分情愫。
南洋的幼时启蒙,台湾的传统继承,伦敦稀风细雨的熏陶,再加上香港中西交汇的进取与保留,酿就了董桥幽香的笔触、举重若轻的故人旧事及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且不论文人骚客的鱼书雁札、夜深人静的把玩古物,就是那怨气冲天的时政评论,在董桥笔下都如同秦淮河畔的歌女娓娓道来,顿时却不是寻理说法,而是痴迷于那文字的魔咒了。
在董桥的文字中,学会的何止是语言。大凡读得越多,便越是知道当世高手众多,自己孤陋寡闻不识江湖高低,总要知道一个自知之明,方能寻得几分自如。学究文章越写越长,脚注尾注不是释说却是炫耀了,更要几缕世外桃源的清风洗洗功利心,才能保持心态上的平和与谦卑。董先生的文章总能将平常写出意味,凡夫俗子的寻书贩物、情感起伏,总能在他笔下轻轻掠过却又不乏深意。笔墨淡乏,家国明月,离离散散的故事流转于书页之间,又何尝不是回应“戏如人生”的哲理?某些时候,我觉得要在夜深人静时才能读入董桥的内心。无论是繁花锦簇的叠字叠句,抑或简单的“好”或“好得要命”,都是那魏晋风骨盛唐豪逸明时风流晚清遗珠的雀跃或感伤,华夏士人的风逸与英伦绅士的矜持,揉合在了那半中半洋的字里行间。
摩挲董桥的文集是件乐事。电子时代的阅读可以多式多样,却少了那份在轻呵细护之中留下的手印。千古文字,终究还是需要留下薄薄的几页纸供后世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