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拥抱逝水年华》①
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者所感,却从来没办体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 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有某种重要的关联,两者提供的乐趣差堪比拟,我们感到的某种关联感或许就是基于这个根源。有些书眼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这些书能有效地防止我们因自觉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大家族而滋生的伤感情绪:我们觉得孑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一一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是油然而生。那位作者用确切的文字描述了一种我们原以为只有我们自己オ有所会心的情境,一时间,我们就像两个早早地去赴约吃饭的爱人,兴奋不已地发现两人间竟有这么多的共同点(陶醉之下,只能嚼几口眼前的开胃小食,哪有心思再去吃什么正餐),我们也会把书暂时放下,带点乖张地微笑着盯着书籍不放,仿佛在说:“何等幸运,邂逅此君。”
亦书亦友,书籍以其热烈、诚实的交流方式,给我们带来慰籍。作者拿书和恋人相比,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对的人谈恋爱,只觉得是自己的幸运。有时候,我觉得书籍比朋友更加忠诚于自己。
我非常认同作者读书的理由:
#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不过,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那些情感和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处理的感知和认识虽确属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
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我十五六岁时开始认真地读书,当时最喜欢读的就是爱情故事。我把书中的人物都想象成我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活人:我读得如饥似渴,又感同身受。这足可以解释文学何以能够为失恋的人儿带来舒解和慰藉。在文艺作品中认出我们自己,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达观的态度看待我们自身的困境,因为我们可以学着站在普世的高度看问题,这正是作家们为了创作而采取的立场。
好的书籍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苦难,不过只是生命长河里泛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所以不必惊慌失措、一蹶不振。
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オ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我一直很支持读书实用论,你一定能从好的书籍里汲取生长的养分,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