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国学与传统文化成长励志

只做灵魂的独行者

2019-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鲜衣怒马少年人

静夜思,我喜欢这个词,这代表饱满的灵魂,丰富的头脑,永不枯竭的思想。

今天很有趣,读到一篇文章,关于中年人的叛逆,读书时,正好也和哲学家对了一会话,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种共鸣感,就是这么多年来不愿意放弃阅读的快乐。心心相印的感觉,堪比恋爱的觉受。

灵魂确实需要独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同频共振的人很多,但是处处都是“可心人”根本不存在,灵魂的中的自我,需要安静下来和自己做朋友,在孤独中养成一套强大的内核精神。不断地调和与外界产生的冲突。这样精神才能真正的光亮明媚,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亚里士多德说:“喜欢孤独的人如果不是野兽那么就是神灵。”其实在孤独中,灵感是自己的,思想也是自己的,孤独即是自由,也是真正的自在,这时不用充当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角色,只有真实的自我。

现实生活中,多数内心的痛苦来源于,不确定,不安全,不肯定……所有的一切起源于迷失,找不到自我的状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的内在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例如事业挫折、亲人亡故、失恋,等等,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人生就像一搜破旧的小船,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中,无依无靠,经不起风浪。

灵魂没有依止处,就算停靠在爱情上,似乎两只小船相对比一只稳定,可总有一天,会被风浪分开。停靠在事业上,似乎这搜船也有随时掀翻的可能。

不安全,不确定,依然困扰着我们,而唯一可依之处,就是自己。不断地强大自己,用经验,智慧去壮大自己的船。让心灵的承载力加强,自己成为自己精神的故乡。

世事的无常,一生只有一次,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珍惜,而不是随波逐流,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最终不能丢了自己。永远保持天真,拥有独立的,底色明亮的精神故乡。

自给自足,人人皆具,个个圆成,在凡不增,在圣不减的那个自己,这是一个完全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自己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人生的痛苦,快乐都欣然的享受。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返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他消化了社会的成规习见,把它们扬弃了,把真我保留了。

也许会多了份叛逆。这份叛逆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保留温暖,善意,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做回灵宝宝,遵循自我的内心,听从内在小孩的安排,而非社会上即定的格调。也许会格格不入,也许会被诟病,也许会被重伤,然而丝毫不影响到内在真正的快乐。

其实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是不会在意外部对自我的评价,可以活出一份真儿味。当通达生命纬度与限度,能自嘲,肯宽容,懂舍弃,知进退,这是生命的圆融。

其实在看一些作家,画家老年时的作品,都会窥见些许端倪,如果在细读过佛灭寂之前的经文,更能如法修持人生的道路。当大修行人,略微有点扯远了,当大圣人,也似乎困难。

不如安于放下,去审视自我的灵魂。试想,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能够脱去所有角色做回自己的时候,有多少?

更多的不过人云亦云,家长去拼孩子。作为孩子拼父母是什么来头,拼爹妈。家里有多少豪宅,拼财富,等等。有谁肯抛下一切外部物质去自己的心灵深处问问自己,当拥有了这些以后,还会不会感觉寂寞,会不会感觉不安全,会不会感觉担心,忧虑呢?

一个人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自己。即便拥有再多,也是一个富屋贫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不是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

因为确确实实,从头脑到心灵,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了,人活成这样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连自己都丢了,把自我绑架在外部事务上,绑在何处,都不是归途。耶稣说:“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又有何益?”心灵的匮乏感会让自己焦虑的拼命抓着外部每根稻草。丢了哪颗都觉得生命不完整。

可是,心灵在外部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唯有灵魂的升华,才能真正达到和世界绝对的和解。反过来想:一个和内在自我不能和解的人,怎么会真正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一个人连对自己都不知道当负什么责任的时候,怎么懂得对他人负责?每天做的事情,不过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自己都被玩了,还跟着叫好。

自己所有的信念,不过就是活成别人想要的那个样子,不敢冲破牢笼,画地为牢,做了一个囚徒,内心所有的苦,都在得失之中,当人生遇见坎坷时,自己所谓的种种信念全部会垮塌,毕竟那种信念是空洞的。没有真正信仰着什么,力量薄弱到不堪一击。所以,拥有什么,都是无用的,在抵达心灵深处时,才会真正窥见真正的自由。

这个自由是本来的样子,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认清自己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天命所在,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踏实。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整本书说的不过就是:遇见自己,得见天命,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宝藏。没有什么能比精神的富足更珍贵的了。人这一生想要找到精神故乡,就要去经历,漂迫,在动荡不安中,寻找到不变的自己。没有谁一下子,就遇见宝藏,而是在生命的兜兜转转,起起伏伏中,遇见领航的灯塔。

红尘业海中如何翻沉,也知道岸在哪里,这个岸就是本觉,就是圆满,就是自知,就是自明,就是内心的光明,就是精神的密度。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

一个人只要顺应自己的本来天性,找到天然的禀赋,做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专精的力量,就可生出定力,这份定力,就可以抵达精神故乡。

于是,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外部空间的动荡,这便是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这份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是直接来自所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吸引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够真正的坚持不懈,要是把这份天然的定力浪费在根本静不下来的事物上,真是可惜。每个人都是何其优秀,只是多数人把生命荒废了,做了戏台上的傀儡。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邂逅的人,不是爱情,不是友情,不是亲情,而是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遇见,不管遇见什么,都不会让自己的灵魂真正得到喜悦和满足,空虚难耐的心,无处安放,现代社会上人,不管k歌,喝酒,还是各种娱乐活动,不过就是在试图安放不安的内心。心上安心,头上安头,表面上日子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内心极其空虚,害怕面对真实的自我,不敢抵达真正的故乡,怕遇见内心匮乏的自我,可是越如此,越匮乏,越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什么时候能试图独处,给灵魂生长必要空间。在这个世界中适当的抽离开,从演出的别人角色回到了本来的自己。

这时候,独自面对自己和神灵,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遇见经典中那个似曾相识的自己,层层剥开自己的面纱。这种极度孤独的体验可以把人超拔出俗世琐事,体验到真正的圆融,真正的自在,真正的逍遥。独处时能渐渐地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听到内在小孩的呼唤,这时才能二人坐在中土上,真正的坐下来,灵魂和肉体真正的和二为一,人终于和自己和解了,也就与世界和解。否则,思想里每天有两个小孩在斗争,何处是安,何处是故乡。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真正成为自己,才能为这个世界做更多事,创造力才能不断飙升,硬核人生才能开启,强大的定力才能形成。

题外话:

在教育孩子中,想让孩子成材,就要借力用力,他往哪里长,就顺着他先天禀赋,去给她顺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不要硬掰,掰不好,材没成,反而成了残疾(人格残废,心灵残废)

了解孩子的先天条件,顺着他的本然天性去发展,让他在他所喜欢的事情上,用力发光发热。既培养了自信,又养成了定力,且孩子又开心快乐,这是最好,即便迷失,也要有灯塔般的师者,做他一生的领航者。

真没必要别人家孩子怎么样,就要求自己的孩子怎么样,累了孩子,折了自己。大家拧巴的都挺累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