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微语·随众

文|山南散人
从众心里表明,你可能是一只羊。
不接受反驳,因为无意义。
用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会发现每一个人对于群居的接受度总大于独居,这是天性。现实中那些喜欢独来独往的人,有 ,但是不多。
人类长期进化遗留下来的天性,无法根除。
如果你不相信这样的结论,那不妨认真问一下自己,或者详细记录一下自己……会很容易发现 ,自己独居的占比其实比你想象得绝对要少。
喜随众,好群居,也是天性的抉择。
因而当我表述你是一只羊的时候,千万不要过于激动,也不要暴力相向。我只是借喻于羊群群居习性而已,世界上没有一只羊会轻易冒险离群而去,因为它的天性会告诉它这是危险的行径。
人类,亦如此。
虽说生产力的进步让人的存活环境和生存手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存活在食不裹腹、片刻难安的恶劣环境里。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种质变飞跃的变化同时带来的竞争性、掠夺性更加让人惊恐。
现实社会,群体汇聚的力量一般情况下绝对比单个体要强大,彼此差距也不是一个等级。当然,那些简短非正常阶段除外。
由此我们可以自己对自己说,过去那些孤独一人而居的日子里忍耐不住屁颠屁颠去寻求群体融入并不是自己人生做了啥错误之后的结果,而是人性叠加天性的正确择选。这里包含追求异性的本性体现与过程行径。因为群体而活的世界里,毕竟一对异性是基本单位外也是一个群体得于壮大的基础条件。
我们不必自嘲自己无有离开群体而去冒险的勇气,几万年生存进化经验已经很容易判断这是一个危险甚至会直接导致个体毁灭的行径。对此,我们不自觉会向着一堆陌生的群体靠近,并渴望被接纳。
你也很容易在诸多城市的某处,发现总有那么一个独自坐在某角落,与另一群人总是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眼睛盯着众人,脸上因对面群体传递信息的变化而变化的人。如果你持续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个体从头到尾都没有靠近他(她)附近的人群,也不参与群体的任何活动,比如交谈、跳舞、游戏等正常社交活动,只是很规律长时间连续不间断地出现在群体边缘若近若离的位置。
这样的个体行径,难于被一般人所理解。从心理学以及社会行为学角度来分析,这是人类典型的群居天性需求体现。他(她)内心趋向并不是不想融入群体,只是可能有某些外在原因阻碍着他。而作为一个人,又摆脱不了群居取向的天性,于是有了这样看起来有点怪异的行为。
其是这样的个体,并不是说需要从群体里得到什么实际的切实利益,他只是通过这样的行径来让自己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安全感,以对冲个体独居带来的不安定恐惧。
另外一种随众的体现是大家熟悉的羊群效应。对这种效应的研究以及发生过的案例数不胜数。而我认为,这也是群居天性的另一种行为体现。
一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个体,达到一定的时间长度,就会被群体同化——包括某些行为,思想,爱好取向等。潜移默化之下,个体思维认知与群体思维认知会被人为无意识地混淆一起,以至于出现群体轻易代替个体又或是个体强力统一了群体的意识这两个极端。而往往这样的极端不容易被察觉。
这个星球上,人类进化历程中就不断出现这样的极端。要么个体完全被吞没,完全遵循集体的意识作自己行为指向,丧失个体全部思维意识。这样的后果是非常残酷无情的,人性的自私排他性在群体发酵后变得异常恐怖。如果你想体会这样的恐惧,可以去查阅某些时段的黑暗历史,近的比如东方大国十年运动,远的如欧洲黑暗的中世纪。
另一个极端就是个体强力统一了群体,这个案例你可以去翻阅二战纳粹血腥残暴、惨绝人寰的反人类行径。
只是,我这里不想去讨论或者批判那些黑暗的历史。我只想说,人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个体,天生有趋向群居的需求。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很真实告诉我们,这样的随众天性趋向除了可以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获得必要的生存安全感外,因为群居社会性的存在,会同化或者说抹杀个体从而出现极为恐怖的事情,历史一直不断重复上演真实案例。
因此,不排斥群居天性,同时清醒保持作为个体的独立性,相当重要。
——老头微语·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