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时代,父母该如何去调整孩子的情绪?
二胎时代,这是一个常说的话题
案例一
门诊后的星巴克,记者朋友说:
有了二胎以后,家里鸡飞狗跳,五岁姐姐和两岁弟弟经常争东西。
要求姐姐让着弟弟,把自己的玩具多给弟弟玩耍,姐姐就是不听,不如以前听话,私下里讨厌甚至仇视弟弟,甚至用掐弟弟的方式去报复,并越来越恶劣,头疼。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案例二
表妹说自己的同事家,二胎宝宝还没生出来,作为哥哥的大宝很讨厌肚子里的孩子,认为二宝会夺取父母的爱,因此对妈妈的肚子产生一些攻击行为。
这孩子该怎么调教?
两个案例,说明二宝和大宝之间的冲突存在且普遍,很多家庭却不能很好的处理
显然,第二个例子只是认知问题,大宝认为二宝是来争夺他最宝贵资源--父母的爱。问题取决于父母本身的疏导,而第一个例子则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冲突。
两个例子处理方式都有偏差,具体细节来源很难完全理清楚对错,揪细节虽然有效,但是并不容易改变。
那么类似情况,有没有一个简单原则,不需要很大力修正别人的行为,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也就是一个最低原则。
最低原则指的是我们不用耗费太大的力气就能够获得相应的效果的方案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通过情绪驱动,我们须保证成人在介入后,不管采用任何方式,引导产生正面情绪,比如从愤怒转变为高兴,从不稳定转变为稳定,从消极转变为积极,只要达到类似的效果就代表父母的干预是基本合理的。
打个比方说,如果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遭到了父母的批评或者怒吼,那么孩子的情绪一般会严重受挫,这就是在情绪上火上浇油。这种教育的效果就是比较差的类型(很显然,这种伤害在中国的家庭或者学校教育当中是比比皆是)。
案例中,弟弟和姐姐冲突本身代表的是一种权利的争夺,父母介入可以,但一定要适可而止,甚至我觉得并不需要干预。
比如姐姐需要获得自己玩耍某玩具的权利,而弟弟侵犯所有权,此时姐姐内心产生很多的不满意,但是这种不满意的情绪背后,可能有几种结果。
1 姐姐最终给了弟弟,尽管不舍,但是自己学会了分享,弟弟学会了感激。
2 姐姐最终没有给弟弟,姐姐学会了坚持自己,弟弟则学会了妥协或者委婉。
冲突过程当中,不管是弟弟还是姐姐,都在学习相应的处理能力。
如果父母提前进行介入,比如批评姐姐没有让着弟弟,那么姐姐会在弟弟的侵犯下再次收到父母的压力,不断的重复中就形成了一种恨意,产生更多的委屈,进而会产生一些暴力的行为,如果这种暴力行为经常产生,代表着背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情绪逻辑,或者叫条件反射。在未来的成长中,就会出现很多矛盾,甚至影响到成年。
假设场景:姐姐觉得很委屈,用暴力袭击弟弟,弟弟委屈的哭闹,寻求父母的帮助,那么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干预?
冲突时,两个人的情绪都需要安慰。
于姐姐,首先父母要承认姐姐要求权利是完全正确,能够理解的。理解的条件下,看她有什么诉求,尽量尊重其诉求,不强求一定要和弟弟进行分享。
弟弟哭泣时,心情需要安慰。但不需要指责姐姐,不要求姐姐做分享。
孩子受挫折之后,哭泣是他进行发泄,自动保护心灵健康的方式。
情绪得到发泄以后,他会去寻找其他玩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去向姐姐求助。这样他们会自动寻找出比较舒服的相处之道,比父母介入到矛盾之中更加舒服。
说到底,人和人之间的冲突,父母应该减少干预,退一步反而更加轻松。
也就是说,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小,只要对自己有了基本认知,就要把他们当成独立个体,尊重他们的情绪。
当他们能够很好的处理自己情绪的时候,那么他们的顺利成长也就变得顺其自然起来。
总结一个词:不评判 ——No judgement
老子曰 :无为而治,这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