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名作都是愁容满面,是这样吗?
有朋友提问:我觉得很多有名的诗都离不开愁容满面,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诗是什么?诗是抒情言志的韵文。
我们就算把言志的诗去掉,不看什么家国情怀,天下苍生的作品,只看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的小诗,同样是包含了人类所有的感情在里面。
喜、怒、哀、乐,一个都不会少。
那为什么题主会觉得读到的名诗都是惆怅的作品呢?
用王阳明的话说,“心外无物”。你看到的是你自己重视的,其他流派的作品你虽然看到了,但是选择性忽略了。
因为你自己喜欢这一种悲伤、惆怅的感觉,你的心思细腻在这个方面,自然会在这种情感上倾斜更多的关注。你在读到一首作品之前,潜意识已经告诉了你,不哀怨、无好诗。你会自然地和喜欢写作这类作品的诗人产生通感,觉得他写到你心坎里面了,这真是好作品。而没有带着这种你喜欢的情绪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怎么好了。
甚至很多作品,本身并没有离愁别绪,但是在你的主观意识中,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发散。
这就是所谓的“作品脱离作者”存在的意义。
喜欢自己所擅长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偷懒的阅读理解方法。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
只有在接触到前人作品的时候,放下自己的成见,正确领悟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感情,那么,各种各样的情感、灵思都会在你的脑海中激起反应,自然就能读到各种各样风格的情绪表达,随着诗人一起喜怒哀乐了。
而不仅仅是感受到诗人愁容满面的好作品。
释放自己的文采局限,超越自身的感受局限,才能感受到无数诗歌杰作后面的灵魂。
有人要说了:“国家不幸诗家幸”。
这是有道理的。而这种诗家幸也只是因为大时代、大环境的流离颠沛让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巨大的波动,提升了诗人的认识层面,从而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特色和观感的有价值的作品,这在诗词史上是不可缺失、最重要的史诗作品。
如果专攻这类作品,就像杜甫的作品,那自然是沉雄顿挫,忧国忧民,一辈子都愁容满面。但是对于整个诗坛来说,这种作品虽然重要,毕竟不是全部。
说到底还是读者自己的选择。你选杜甫,自然沉郁,你选李白,不就浪漫了?你选王维,不就空灵了?
诗坛上下几千年,怎么就只剩下愁容满面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