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恶?

2020-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薛义之Harry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孟子的《四端》,最终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如果你去追求的话,你就会把这四端显现出来,但是如果你放置不管的话话,他就被掩盖了,就像一件物体被灰尘淹没,但是不会完全失去,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存在,孟子所说的这些东西,和三字经里面的两句话非常相像,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最后就拉开了不同的距离。

但是,我们今天学习到的人物就大不相同了,那个人就是荀子,他有自己的观点,他提出来了性恶论,也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这一则,它的结构明显是总分总,非常之清晰,第一段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一开始的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都是成长时不断地向善良那个方面发展。很显然,这一段话在整篇文章中算是总。

我们人的本性,一出生就贪图号利,贪婪、好名利,如果我们人就顺着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就很快会发生战争,争夺,就是因为争夺,我们人的辞让也就没了。还有,我们人一出生就带有疾恶,如果就顺着这样发展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互相残害,就是因为互相残害,我们人的忠信就丧失了。我们人出生就好声色,如果人就顺着这样发展的话,就会发生婬乱的事,讲究的礼仪制度、道德就都丧失了。这一段是分。

所以如果我们人就顺着本性走的话,就肯定会发生战争、争夺,违背礼乐制度,所有美好的德行都会消失,整个社会出现问题了,然后就会归于暴,整个国家也就完蛋了。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了一个整体的制度,没有一个法则,所以,必定要有师法的道化,化掉我们本性中的恶,遵守礼义之道,合于文理,如果这样的话,天下就会归一,社会就会太平,社会的稳定,这正是一个丛林法则,而都是归于治。

所以,人一开始的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都是成长时不断地向善良那个方面发展。

所以我们来看下整篇文章,荀子写的是非常高的,第一段直接把主题亮出来,非常的清晰,然后下面紧接着两段开始描述他的观点,论述自己的观点,是一个运思的过程,非常的简洁,最后一段又有一个总结。

所以孔子还有孟子,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就很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是荀子想要表达的东西更像人之初,性本恶,性相近,习相远。但是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到底孔子还有荀子谁的观点更合理呢?

其实孔子还有荀子,各自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我感觉这两个学派最终要的一个过程是一样的,孟子说的,我们一开始就是善的,但是你还得去追求,求则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如果我们不去求的话,我们原本的善心也会被遮蔽,而荀子所说的,我们本性是恶的,但是我们也是有一个向善的过程,我们要去学习,通过学习,然后剔除我们本性的恶,最终达到善。

其实这两条路都是一个修炼之路,学习从士开始,然后修炼到君子,修炼到贤者,最终修炼到圣人,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会到回到原始的丛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