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答辩题

2025-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嘉琪

《阅读教学教什么》

2. 针对 “学生读不懂文本” 的常见问题,结合书中观点,分析其核心原因,并提出 3 种引导学生 “读懂” 的教学策略?

答:“学生读不懂文本”其实在于内容的笼统,王荣生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比喻,初中还是比喻,高中还是比喻,一下子学了十几年比喻却没有深入。原因在于小初高三个阶段都比喻,在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其中,所以,学生只知比喻却不了解其他。

所以,读书读不懂文本,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教孩子阅读的方法”。比如,我们经常让孩子读书,这节课我们要读书,只是一句读书,有的学生确实不知道怎么读书,所以,阅读课对于他们很难熬。

但是相反,告诉学生,这节课是阅读课,学生先读目录,再读标题,例如,低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拼读每一个字,读过字再完整读一遍,读完想一想有几个自然段、出现的人物有什么等等。把内容可以安排具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选择。

长期训练以来,孩子就知道怎么阅读;所以,孩子读不懂文本,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孩子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甚至为什么要读?解决这三个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写作教学教什么》

3. 书中强调 “写作是‘读者意识’的体现”,请以 “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信” 为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设计具体教学环节。

答:“读者意识”就是让别人读的内容,自己在写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位置、站位问题。

培养读者意识,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占的角度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向就不一样。例如,“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信”,常规写法就是作为笔者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的建议是什么?而要有“读者意识”就要考虑到“校长”的角色,让校长读起来,这个问题是校长困扰已久到问题或者是校长没有发现的问题,通过笔者的信件,让校长豁然开朗。原来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这样解决,或者竟然还有这方面的问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前期准备,可以让学生留心校园、教室中有哪些问题,教室可以适当缩小选题范围,当学生有点之后,就会细心观察;之后在课堂上以“假如我是校长”这个身份的转换,让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接着告诉学生“假如”和“建议信”也有区别,所以需要也要转换思维;后期在训练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写作、阅读到时候留心身份的不同。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教什么》

8. 结合书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任务驱动’设计” 理念,以 “家乡文化” 为主题,设计一个核心任务,并拆解为 3 个具体子任务,说明任务间的逻辑关系。

答:家乡文化是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的课程,针对高中课程,设计核心任务群有高中的水平。

现在我结合小学中高级阶段的孩子进行设计。

核心任务是“家乡文化知多少?”为主题进行设计,

三个子任务,其一是“家乡文化我知道之伯玉文化在哪里?和长垣命名为“三善之地”的由来,以此解说“伯玉和子路”的关系,通过学生了解伯玉村、子路的故事,增强文化底蕴的了解;其二是家乡文化我会画。通过实地走访,故事、图片了解,画出家乡的文化由来、发展等;其三是家乡文化我会讲。通过前期准备,把了解的到内容进行整理和汇总,进行讲解和传播。

从调查了解到创作绘画到表达文化三个子任务,从是什么,有什么到讲什么,三者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接,讲述家乡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