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兴趣的人,才能成功?
文/晓维
兴趣是什么?我想多数人应该都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喜欢的,热爱的,可以废寝忘食的,有热情的,愿意自主投入的,我之前的理解能想到的形容词就这么多。自从开始学习职业生涯之后,明白了理想中的完美职业要同时与一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三者相匹配才会做的越来越好。对于能力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不断的觉察进行提升和确认。往往来询者受困最多的在兴趣层面的迷茫。
01 兴趣到底有多重要?
最近,看到两个关于“兴趣爱好”的观点:
1、日久天长,最怕从众如流,忘了本心。
喜欢做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对职业的热爱永远被低估。喜欢与否,都是你个人的事情,没人会关心。于是大家聊天时,有人会问公司发展,职位头衔,薪酬福利。但极少有朋友会问你,在这份工作中,你最喜欢什么?日久天长,最怕从众如流,忘了本心。
一份厌恶的工作不仅会浪费你一天八小时,甚至会毁了你下班后的心情。坏情绪具有传染性,在工作中的暴躁与沮丧,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交生活。也许你对待家人不再有耐心,甚至久久难以从自怨自艾中走出来,让家庭气氛也愁云笼罩;也许你周末丧失了活力,不再想和朋友们欢聚一堂,甚至有意无意躲避着社交。你从未意识到,工作占据了你的白天,但是工作的情绪占据了你全部的生活。
2、人类很难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获得成功。
渡边淳一从小酷爱文学,相当一名作家。但种种原因,她进入了札幌医科大学学医。毕业后,做了医院的整形外科大夫。行医多年之后,依然无法对一生这个职业产生多大的兴趣,反而对自己的文学梦想与日俱增,当时他29岁。
举棋不定之际,他给仰慕已久的摩西奶奶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指点。摩西奶奶,美国弗吉尼亚州以为普通的农妇。75岁之前,在农场默默干农活。76岁时,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农活,于是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画画。80岁时,她到纽约举办画展,引起了轰动。从此,她的作品在美国及欧洲畅销。
这封信,让摩西奶奶很感兴趣。虽然当时她已经100岁了,但还是立即给渡边淳一回了信。心中,她这样说道:做你喜欢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的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
于是,渡边淳一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此后,《失乐园》《遥远的落日》等五十余部长篇小说,在日本及世界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也因此被媒体誉为日本现代爱情文学大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展开,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以上两个案例,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不忘初心、走向成功。我特别羡慕那些有自己兴趣的人,哪怕这个兴趣并没有让他们取得很好的成绩抑或是成功。羡慕的是他们在兴趣操作的过程中,那种沉浸其中的状态和感觉。
曾几何时,我也有过可以让自己沉浸其中的事情。后来,由于高考,不得不被动放弃。现在,被套上了生存和责任的枷锁之后,才明白原来一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感觉是那么好。它可以让你忘掉一切烦恼,沉侵其中;也可以让你永远怀有一颗好奇心,激情澎湃。它就像是可以过滤和降解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引起的坏情绪,提升你的荷尔蒙一样。也是到现在才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是未来创新的基础,更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最重要是快乐的源泉。我也试图找回曾经那个唯一可以让我称之为兴趣的东西,但这颗“功利心”定不下来了,初心变了,结果必然不同。
02 你拥有的兴趣,真的算兴趣吗?
咨询的很多来询者中,在职业初期和发展期,大概率会遇到的问题是职业定位。职业定位问题,就是要选择自己适合的工作。而选择的条件除了你具备的能力之外,重要的因素就是你的兴趣爱好分布。而80%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里的吃喝嫖赌都不在之列哈)。这里的喜欢泛指兴趣。如果吃喝嫖赌不在兴趣范围之列,那判断兴趣的条件是什么呢?
兴趣分三个层次,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志趣。
晓维绘制感官兴趣,最不稳定,往往因外界的刺激产生。举个例子:你到饭店吃饭,突然因吃了一道特别好吃的菜而萌生想做厨师的念头~或者,你特别喜欢某个歌星,自己也想去唱歌~这只能算兴趣的第一个层级。
自觉兴趣,在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自觉的,不由自主的引发了你主观对该兴趣点的思考了。你会想,这个菜为什么这么好吃?怎么做的?用了什么方法?自己能不能尝试做一做?恭喜你,离发展为兴趣又进了一步。
志趣,在认知层提升的基础上,技能层面不断的深入和练习下,你开始琢磨,我能不能开一家饭店,这家饭店能不能比我之前去的那家做的更好,那道招牌菜能不能更加优化和提升?于是,你开始了变现的思考,不断升级自己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使其价值不断放大,也同时助力自己在某个行业的精进,在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
这样看来,你的那个兴趣,算兴趣不?如果算,它是在第几个层级呢?你又在兴趣的培养下,取得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呢?
03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兴趣?
我们这一代,是应试教育下的试验品。我不能说全部被注入了疫苗,只能说开窍比较晚的都早已对兴趣有了抗体(比如我)。我当时只知道除了考大学,我别无选择。要想走出县城,这是当时唯一一条出路。我父母就是这么告诉我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别人家的家长也是这么说的,我身边的孩子们也都是这样认为的。当时的我,并没开窍到有自己一套成熟的思考框架和认知模式去辨别重要的为什么重要,不重要的为什么不重要。我只知道,虽然我不喜欢学习,但也必须学下去。在以考试为大的那个年代,什么都可以靠后,什么都不重要。最后,为什么当年那么多被认为的坏孩子现在好多都当上了老板?做了ceo?因为他们不听话,因为他们叛逆,因为他们只想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也就为后来,所谓的精进、刻意练习冠名了。而我们那群所谓的“好孩子”都清一色被迷茫了,被同化了,被剥夺了拥有兴趣的最佳时机。
04 是不是成功的前提一定要先找到兴趣?
兴趣在成年以后就再也找不到了吗?不尽然~记得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书中提到过一个观点:他说,所谓的兴趣都是伪命题。一个人在一个领域不断做好,不断得到正向反馈,自然就成为了兴趣。这话说的一点儿毛病没有。按照兴趣的三个分层,也是要在每一个层级都能达到做好的标准,才能升级。否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兴趣。笑来老师的观点和兴趣层级模型反应的思想都是一致的。所以,假如你现在没有可称之为兴趣的东西,那就先把眼前能做的事做好,把它变成兴趣。这个兴趣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自己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价值,可以迁移到未来你感兴趣的任何一个领域中。那个时候,你离成功还会远吗?
比没有兴趣爱好更可怕的是你不敢有兴趣爱好罢了。行动,永远是使命必达的第一生产力。愿大家都能在兴趣之路上走的更远,愿没有兴趣的都能在不断探索中,早日找到自己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