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籍看巴人的组成和来源①
挖古籍中的巴人
对于巴的组成、来源及称谓含义,古籍的一些记载给我们提供了线索。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这段文字记载较为详细,但费理解的地方很多,可以作多样化的解读。其一,臷国之民为巫臷民,即为巫民的一部分或一个地区。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上古历史上有没有一个巫人?巫人来自何处?后来怎么转化变迁的?其二,这部分巫臷民为朌姓,如果远古的姓都来自于母族的话,说明大致生活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的转变过程中,母族为朌。如果臷以国称,朌亦当以国称。有巫国,有臷国,有朌国。其三,从生活状况的描述看,他们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四,从《山海经》编写者的角度将臷民纳入了舜的治理范围,由无淫管理,是为臷民国的开始。有人认为巫是我国最古老的居民之一,而巴是朌的转音,自然与巴有联系,甚至演变成为巴人一支的来源。他们源于巫,也就有舜的因素了。
《山海经•海外南经》有云:“虫为蛇,蛇号为鱼。”同时,《山海经•大荒西经》又云:“有互人之国,人面鱼身,蛇乃化为鱼。”
这个地方把虫称为蛇,而把蛇叫作鱼。出现这个现象,应作多方面的揣度。一是语言的问题,可能存在将两种或多支系语言进行对比融合的情形,雅言与土语的不同,导致了称谓的变化。比如今天我们从英语借词将城市公交车称为“巴士”一样。二是反映了认识的不同,可能这个地方的人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可以归类为虫,并没有去详细区分的必要。这些“虫”下的所有动物都是一样的作用和价值。联系前面巫臷国食谷的记载“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虫百兽都可以和他们和谐相处。三是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才会出现“互人国”的称谓,所谓“互人”,就是可以变化、交换,人面鱼身,人面蛇身,鱼人国、蛇人国都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四是来源于氏族图腾的标识,一个以蛇为图腾的部族和一个以鱼为图腾的部族和平缔结成了一个“互人国”,不排除实行交换婚姻,两种图腾信仰交互使用,成为共同的图腾,也成为新的联盟部族的人。正因为如此,巴形成之后,才有巴为蛇、巴为鱼等不同释义的来源,也是一种“互人”现象吧。巴也是源于蛇图腾、鱼图腾的不同氏族民。传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互,从文化上溯源,巴人的一支也可能传自伏羲氏、女娲氏。
《山海经》多处记载“巴为蛇”。如《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海内经》:“有巴遂山,渑水出焉。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另外,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