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PI到OKR

2020-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故事妈妈贝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昨天看完了《OKR工作法》,一位同行长辈推荐的书。先通过樊登读书会听了好几遍,又看了书。书看得比较快,对书中听到的细节加深了印象。

为什么看得囫囵吞枣呢?因为很难套到现有的工作,毕竟行业不一样。但是OKR工作法的原则学到了,就是目标管理。

这与樊登的《可复制的领导力》,里面提到的目标管人,而不是人管人,是相通的。

OKR工作法,O表示目标 ( Objective),KR表示示关键结果( Key Results)。

目标管理法的原理很简单,它基于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可以用乔治·巴顿的名言概括,“不要告诉下属具体怎么做,只要告诉他们你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你满意的结果”;第二个原则可以用那个时代一句惠普内部的宣传语概括,“用关键结果衡量工作绩效。

前几年公司开始推行KPI考核,绩效和工资直接挂钩,从而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给业绩好、踏实肯干的人更多工资的倾斜。但是KPI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也是我们实行之后发现的。

原来已经有了可以补充KPI指标的OKR工具。我的理解,OKR明确了团队的目标和绩效,强调了整体,正好弥补了KPI倾向于个人的弊端。

毕竟,团队里有些人没有干劲,情愿少拿工资,也不愿多干活。这不利于整体目标的达成,也不利于团队的建设。

KPI给优秀的人舞台,OKR给后进的人机会。十个指头伸出来不齐,每个成员的能力有差异,但是大家努力追逐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正是OKR发挥的导向性作用。

KPI指标很具体,但是OKR里的目标却很有激情。作者建议确定能够点燃团队热情的目标,比如做到区域的最好,比如拿下某个市场。不具体,但是有感染性。

书中还指出,在实施OKR前,先明确企业的使命。

你可以用这个简单的格式描述公司的使命:我们通过(什么样的价值主张)在(什么领域或行业)(改善人们的生活或减少人们的痛苦)

目标用来明确方向,关键结果则用来量化目标,使团队和个人聚焦在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上。

企业的的使命,让团队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不只为了工资。具体的目标,更能激发团队的活力,工作就像游戏,打怪升级,自己随着团队不断成长。

KPI强调工资,强调个体的差异。加上OKR工作法来补充,团队一定会所向披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