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到底讲了些什么?
《傅雷家书》久负盛名,在教育子女方面算得上少有的佳作,尤其因为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儿子傅聪是世界闻名的钢琴家,所以,这本书就更加受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国人的追捧,奉为圭臬。《傅雷家书》出自儿子傅聪留学波兰期间,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件节选。今日读来,仍能感受到傅雷先生的风骨,他爱子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傅雷先生对儿子的诸多教诲,对于今人仍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只是,傅雷的父亲当年因冤狱病故,而她和夫人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迫害被迫自杀,令人不胜唏嘘。
父性觉醒太晚的慈父
傅雷先生自比园丁和警卫,他一方面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孩子身上,精心栽培孩子,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时刻提点孩子,防止孩子误入歧途。他为自己早年对孩子的严厉而自责“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而懊悔“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对于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能有这样的觉悟确实令人敬佩。有多少父母,为了维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和尊严,是很难开口认错的,甚至还有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意识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其实,父母身份的天然获得,不代表父母天然合格,也必须经过艰苦的学习和摸索,与孩子一起成长,甚至很多时候,向孩子学习,才能真正成为称职的父母。
傅雷先生在孩子面前毫不隐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会跟孩子交流自己翻译的感受、参加会议出席活动的感受,交流自己早年学习法文的经历,交流自己恋爱时内心的波动……可以说,无话不谈。他早已把孩子当成朋友,引为知己,所以可以畅谈人生、艺术,他也急切地邀请儿子回信予以回应,谦虚地接受儿子的不同意见。他是慈父,也是良师和挚友。对于孩子,他也丝毫不吝惜赞美,“想不到你有这么些才华,想不到你的春天来得这么快,花开得这么美,开到世界的乐坛上放出你的异香。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新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
中国传统的父亲,是沉默如金的形象,我们常常用父爱如山来形容,有的父亲还脾气暴虐,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早年的傅雷先生也很严厉,但是中年的他却真正懂得了如何做一个父亲,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正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把毕生所得毫不保留地付出给孩子,呕心沥血、苦心孤诣,既能在精神上引领孩子,又能与孩子共鸣,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谈艺术,与大师对话
对儿子,傅雷先生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艺术家的标准进行培养和看待,谈艺术,是傅雷家书中的重要内容,篇幅也最多。可以说,和儿子傅聪谈艺术,是傅雷先生派遣精神苦闷的重要方式。
戏曲、小说、美术、音乐,都是二人谈论切磋的范畴,而且,往往能够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并能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川戏中的《秋江》,艄公是做得好,可惜戏本身没有把陈妙常急于追赶的心理同时并重。其余则以《五台会兄》中的杨五郎为最妙,有声有色,有感情,唱做俱好。因为川戏中的“生”这次角色都差。唱正派的尤其不行,既无嗓子,又乏训练。倒是反派角色的“生”好些。大抵川戏与中国一切的戏都相同,长处是做功特别细腻,短处是音乐太幼稚,且编剧也不够好;全靠艺人自己凭天才去咂摸出来,没有经作家仔细安排。而且tempo(节奏)松弛,不必要的闲戏总嫌太多。”
对于诗词,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赏析,傅雷先生告诉儿子,“看的时候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分出段落看叙事的起伏转折;二是看情绪的忽悲忽喜,忽而沉潜,忽而飘逸;三是体会全诗音节与韵的变化。再从总的方面看,把悲剧送到仙界去,更显得那段罗曼史的奇丽清新,而仍富于人间味。”“全诗写得如此婉转细腻,却仍不失其雍容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细腻与纤巧大不同)!明明是悲剧,而写得不过分的哭哭啼啼,多么中庸有度,这是浪漫底克兼有古典美的绝妙典型。”这分明就是上乘的文艺评论。能接受父亲长期的艺术熏陶和专业训练,傅聪是多么幸福啊!
“不知你什么时候学莫扎特?肖邦在写作的taste方面,极注意而且极感染莫扎特的风格。刚弹完肖邦,接着研究莫扎特,我觉得精神血缘上比较相近。不妨和杰老师商量一下……”“莫扎特的那种温柔妩媚,所以与浪漫派的温柔妩媚不同,就是在于他像天使一样的纯洁,毫无世俗的感伤或是靡靡的sweetness(甜蜜,悦耳)。神明的温柔当然与凡人的不同,就是达·芬奇与拉斐尔的圣母,那种妩媚的笑容绝非尘世间所有的。能够把握到什么叫做脱尽人间烟火的温馨甘美,什么叫做天真无邪的爱娇,没有一点儿拽心,没有一点儿情欲的骚乱,那么我想表达莫扎特可以‘虽不中,不远矣’。”
他鼓励孩子在艰苦的音乐学习之外,进行写作,“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在国外为祖国争光,也不限于用音乐去安慰人家——虽然这是你最主要的任务。我们的艺术家还需要把自己的感想、心得,时时刻刻传达给别人,让别人去作为参考的或者是批判的资料。你的将来,不光是一个演奏家,同时必须兼做教育家;所以你的思想,你的理智,更其需要训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我这个可怜的父亲,就在处处替你作这方面的准备,而且与其说是为你做准备,还不如说为中国音乐界做准备更贴切。”
谈做人,学习生活的艺术
傅雷先生会去信敦促儿子,在朋友眼睛手术后写信给朋友,“想她这样的性格,真是相当苦闷的,而且后果如何,谁也不知道。我们只有安慰她、鼓励她、叫她耐心等待。你与她一度感情非常深,为了友谊,你也应该给她写封信,至少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也应该给她一些精神上的帮助……聪!你们既然是很好的朋友,你在百忙中终得写封信给她,安慰安慰她,鼓励鼓励她!给她一些勇气。”在儿子没有去信并表示自责时,傅雷先生说“恩德那里无论如何也得写封信去。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对于儿子没有给老师写信,以及其他关心帮助他的友人写信,傅雷先生敦促他写信,不要给人留下“忘恩负义”的形象。
待人接物,社交礼仪,都在傅雷先生的指导范围内。比如“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往来的圈子特别是有教养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
此外,傅雷先生也特别注重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孩子比赛任务繁重感到紧张时,他会劝慰孩子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凭愚公移山的意志,存着‘我尽我心’的观念;一紧张就马上叫自己宽弛,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我保证你明年会成功。”“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顺利。”
考虑到儿子重感情,理智弱,尤其是意志较弱,傅雷先生建议儿子多看看毛选的《实践论》及《矛盾论》,加强他的理智分析能力,为他将来回国发展做准备。
在儿子婚后,傅雷先生也写信给儿子,提醒儿子,“能同艺术家作伴而日子过得和平顺适的女子,古往今来都寥寥无几,”所以要像弹钢琴一样,时时刻刻警惕,才能不出乱子,或者少出乱子,要存着风雨同舟的思想,求一个和睦相处相忍相让的局面,尽量缩小一个“我”字,“或许是解除烦闷、减少纠纷的唯一的秘诀。”他还提醒儿子,不要用妈妈的标准来要求妻子,也不要把自己的苦闷情绪发泄出来,让妻子承受,而要互帮互助。
谈人生,永葆赤子之心
儿子经历失恋的痛苦,傅雷先生勉励儿子“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所以孩子,我很高兴你这种蜕变的过程,但愿你将来比我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人类有更热烈的爱,对艺术有更诚挚的信心!”
孩子为过去的感情纠纷所打扰,傅雷先生也开导他“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不考虑性情、品德、品格、思想等等,而单单执着于当年一段美妙的梦境,希望这梦境将来会成为现实,那么我警告你,你可能遇到悲剧的。世界上很少如火如荼的情人能成为美满的、白头偕老的夫妇的;传奇式的故事,如但丁之于裴阿托里克斯,所以成为可哭可泣的千古艳事,就因为他们没有结合;但丁只见过几面(似乎只有一面)裴阿托里克斯。歌德的太太克里斯丁纳是个极庸俗的女子,但歌德的艺术成就,是靠了和平宁静的夫妇生活促成的。”
在新年接到儿子来信,傅雷先生喜出望外,表达了对儿子表演成功的祝贺“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他鼓励儿子在艺术道路上保持赤子之心,“赤子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儿子想要转去苏联学习,傅雷先生说“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的称过”,于是,他把儿子想要去苏联学习的理由一项项列出来,从老师、技巧提高的时间、技术训练的方法、作曲家、学习环境等维度加以比较,让儿子客观的逐条衡量,并表示“听不听由你”,过去我确实是“在高山上看事情”。其实,这种方法类似于我们常说的SWOT分析法,能够让人更加客观理性地做出判断,尤其是对于想要换行业、换城市发展的朋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于无法参赛,傅雷先生写信给儿子打气“上次我告诉你政府决定不参加Mozart比赛,想必你不致闹什么情绪的。这是客观条件限制。练的东西,艺术上的体会与修养始终是自己得到的。早一日露面,晚一日露面,对真正的艺术修养并无关系。希望你能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我给你受的教育,从小就注意这些地方。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谈学习,学霸传授心得
傅雷先生在语言学习上,会指导儿子,“读俄文别太快,太快了记不牢,将来又要重头来过,犯不上。一开始必须从容不迫,位与格均须要记忆,像应付考试般临时强记是没用的。现在读俄文只好求一个大概,勿野心太大;主要仍须加功夫在乐理方面,外文总是到国外去念进步更快。目前贪多务得,实际也不会如何得益,切记切记!”傅雷先生也曾经留学法国,所以对于儿子出国学习语言也有一些经验可以传授。
对于儿子的演奏,傅雷先生也会从多个角度加以提点。
比如个性的修炼。“你的感觉性极强、极快,这是你的特长,也是你的缺点……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于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希望你常常用这个步骤来‘巩固’你很快得来的新东西(不管是技术还是表达)。长此做去,不但你的演奏风格可以趋于稳定、成熟(当然所谓稳定不是刻板化、公式化);而且你一般的智力也可大大提高,受到锻炼。”
比如舞台表现。对于演奏钢琴的浮夸,他也有批评,“传说李斯特在琴上的戏剧式动作,实在是不可靠的;我读过一段当时人描写他的弹琴,说像rock一样。鲁宾斯坦(安东)也是身如岩石。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他认为技巧和音乐是宾主关系,“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 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其实,心理咨询这个领域也是如此。传统派别和新兴派别之间总是囿于门户之见,互相轻视和排斥,并不利于这个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而心理医生也不能满足于给病人下诊断,贴标签,满足于技术的使用,而忽略了病人作为人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比如艺术风格。“艺术家天生敏感,换一个地方,换一批群众,换一种精神气氛,不知不觉会改变自己的气质与表达方式。但主要的是你心灵中最优秀最突出的部分,从人家那儿学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住,深深的种在自己性格里,无论何时何地这一部分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有的特点培养得厚实。”
除了学习专业,傅雷先生也很注重让孩子了解政治时局,他把周总理的政治报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及全国政协大会的发言专辑寄给儿子,并用红笔圈出,节约其时间,也去信谈论自己参加上海政协会议的见闻,以及去外地参加会议出席活动的见闻感受。“一般小朋友,在家自学的都犯一个大毛病:太不关心大局,对社会主义的改造事业很冷淡……他们只知道练琴。这样下去,少年变了老年,与社会脱节,真正要不得。我说少年变了老年,还侮辱了老年人呢!”这样的远见卓识,是不会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
现在的父母,很少能做到像傅雷先生这样,如此全面,如此有高度地引领孩子,更多地变成孩子的保姆,孩子的提款机。他本人对事业的热情,对祖国的热忱,对朋友的关爱,对妻子的体贴,无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他广泛的涉猎,高雅的爱好,也无不在时时刻刻熏陶着孩子,所以,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先做优秀的父母。
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