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分享13期『育儿愈己的十堂课』训练营】第三次微课作业
案例:
圆圆,5岁,女孩
圆圆妈妈的原生家庭:圆圆妈妈是北方一个四口之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哥哥,爸爸在家中是说一不二的,对妈妈关心很少,对兄妹俩也比较冷漠。妈妈拉扯两个孩子长大,给予很高的期望。圆圆妈妈从小十分要强,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
圆圆妈妈大学时遇到了圆圆爸爸,相识相恋,结婚生下圆圆。圆圆爸爸是公务员,工作优秀努力,很受重用。圆圆妈妈则主要照顾孩子的学业,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从小,孩子就学遍了各类兴趣班,钢琴、跳舞、围棋、英语、机器人、毛笔字……登上各类舞台表演,得到很好的名次。圆圆妈妈说:我就像个陀螺,不允许自己停下来,因为我一停下来,就感觉会失去很多很多东西。我说不上是什么,但我没法让自己停下来,我女儿也不行。
圆圆从小乖巧听话,善良懂事,她一方面不喜欢自己每天都要赶场子上课,一方面又享受成功的喜悦。但也因为太乖巧,有时显得没什么主见
原生家庭真的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我们很容易就掉进惯性思维的怪圈里。譬如我,我的父亲曾经对我非常严厉,即便很小的错误也会呵斥或动手,当然他也给予了我能感受到的爱,还不至于出现案例中的状况。而我对我的女儿,也曾是如此,有小错误就给她脸色看,好像孩子生来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似的,蛮可笑的。
案例中,圆圆妈妈的原生家庭和圆圆的原生家庭极其相似:爸爸对家庭的关注度很低,妈妈给予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孩子非常要强。根据系统补位性原则,我们很清晰地看到“有为,方能有位”。妈妈因为得不到爸爸足够的关注,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孩子上,以此来博得更多的关注:而孩子亦是如此,要强,自我要求高,即便不喜欢每天赶场子上课,但是为了成功后的喜悦依然坚持着。
从目标来看,在此引用陆老师的一段话:“你们现在做的事情和你们希望孩子以后达成的东西是不是在朝一个方向走的,是不是能形成一个优势的互补,还是说想归想,做归做,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的确,这是很多家长都会踩的一个大坑。圆圆妈妈说:我就像个陀螺,不允许自己停下来,因为我一停下来,就感觉会失去很多很多东西,说不上是什么,但我没法让自己停下来,我女儿也不行。这不仅是系统补位的表现,也是没有目标的表现。她并不知道自己希望圆圆成为什么样的人,只知道要不停地给她上各种课,忙得没有时间去思考去焦虑。
每个人心里有两个“油罐”:一个储备乐趣、热情,一个储备爱。每天,就像我们的身体活动要消耗体力一样,我们的心理活动也要消耗这两个油罐里的库存。库存足了,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就动力强劲、游刃有余;库存短缺,我们就出现心理问题,继而引发行为问题。圆圆的油罐其实是空的,父母没能给予她足够的爱,她对于自己在做的事情也并没多大的乐趣和热情,也没什么主见,纯粹就是为了满足父母,获得关注才勉强为之。圆圆妈妈尽心尽力,却自以为是,对圆圆的控制极高。作为父母,更应该从单纯爱的角度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维方式,让她变得有主见,对待事物能够有自己的看法。
因为爱才有家,那么家应该有爱的延续。结自互动中来,解从互动中去找;关注内心,悦纳苦痛,重塑自我;从已出发,调整家庭动力关系;让心连接孩子,让爱来解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