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很抱歉,没有人会一直爱你……
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尤其古怪的东西,但我们却并未对此进行过多考虑,因为我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了。当我们进行新一轮的节食运动之时,我们会把食物储藏室里的奇多和奥利奥饼干都扔掉。因为我们身上理性的一面知道,当我们情绪化的一面占了上风之后,想要进行自控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了。因此,唯一的选择就变成了把所有的诱惑物都扔掉(可以创纪录的是,假如能够发明出一种能够在人们节食的时候四处逃窜的奇多饼干的话,又将会有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赚大钱了)。在这个例子之中,不可避免将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的大脑并非铁板一块。
事实上,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判断,在我们人类的大脑中,一直有两个彼此之间独立的系统在运行。首先就是我们称为情绪化的一面。这是人类本能中的一部分,它能够感知痛苦与压力。其次就是理性化的一面,它也被称为是反思性系统或者自觉性系统。它是你用来考虑、分析并且展望未来的组成部分。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我对事不对人”。
经典场景就是:
妈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我只是不喜欢你这个行为,我只是针对你的成绩,但妈妈是爱你的。”
像极了《狗十三》中经典对话: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之后就明白了。
感情中的争执也是如此。
你以为你只是在针对晚回家、做家务、送孩子这些事在就事论事,你以为你表达一个期待只是针对这个事情,希望对方能以讨论来解决问题,然而对方却报以沉默,或歇斯底里来反抗。
把事跟人区分开来,要求别人的时候是很容易的,但自己做是很难的。
你在跟别人表达否定的时候,很多时候你的确没有针对他这个人,但被否定的人就是会觉得你在否定他这个人。所以,对事不对人是一个很难的状态。
事情就是人做出来的啊,你否定了别人的事,怎么能说没有否定他这个人呢?事和人是连在一起的。
很多爸爸妈妈喜欢说“妈妈(/爸爸)虽然对你发脾气,但妈妈(/爸爸)是爱你的”。
这句话最大的好处就是安慰自己,维护形象。说这话的人无法接受内心深处“此刻我不爱你”的自己,所以要掩饰下,伪装下,好继续维持自己是个有爱的父母的形象。
当你在关系里因感觉到不被爱而生气、伤心,其实你潜意识里对对方的要求就是:你要绝对爱我。分解开来就是:
凡是我在乎的所有时候,你都要来爱我。
凡是我在乎的所有事情,你都要来爱我。
每当你需要陪伴的时候,他不在,你就会很失望。
每当你需要支持的时候,他没有,你就会很生气。
每当你需要他的时候,你希望他都是像超人一样,因为被召唤而及时出现。
我们总以为爱是永恒的,不变的,实际上爱并不是我们从文学中学习的那样。永恒不变,只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想象。爱是变化的,是碎片的。
爱是一个点。爱在有的时候发生,有的事情上发生。爱在另外一些时候就会没有,在另外一些事上就没有。
你因为地板问题跟伴侣大吵,你此刻就是更在乎地板而不是伴侣,那他此刻就不被你爱了。
通常事情和人是没有冲突的,所以你都爱。但当你在乎的事情和人产生冲突的那一刻,你选哪个就很有趣了。当你在维护事情,你就是更爱事情,而非爱他。
这是人类正常的现象。
作为人,我们就是会有自己的喜爱风格,就是有自己想操控的事情,就是希望世界按照自己渴望的样子发生,这是人类活着的本能和意义所在。
当对方不能符合我们期待的时候,我们那一刻就是更爱自己,而非更爱对方。就是希望对方能改变,配合自己,而非如他所是。
情感是怎么发生的?抛开一切伟大来说,情感就是满足感。
我们爱一个人,一定是因为他身上有值得我们爱的东西。或者是他很可爱很优秀,或者是能给我们某种满足,或者是他有某种价值。你可以思考下:
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那一刻,你是爱他的什么呢?
当我自己状态好的时候,我想去爱你。
当我沉浸在与你无关的事里的时候,我对你无感。
当我自己有痛苦的时候,我忍不住恨你。
不必介意,此刻,你就是不爱他。不爱你的孩子,不爱你的伴侣,不爱你的父母。
此刻他做了你讨厌的事,没有如你所愿,大方承认就好,此刻你就是不爱他,甚至恨他。
不过这不影响你下一刻还是爱他,不影响别的事情上你还是爱他。
当你的伴侣、父母、孩子在此刻、此时不爱你的时候,不必过于惊慌。此刻的不爱你,不代表永远不爱你。这里的不爱你,不代表其他地方不爱你。
他可能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你,不代表他没有足够的钱供你花。他可能永远没有能力给你认可,不代表不会照顾你的生活。
这不正是爱的伟大之处吗?
有人爱的时候,接受并享受他的爱。
没人爱的时候,学会独立并爱自己。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感 恩 随 喜 打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