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间遇上半夏,化痰降逆的要药总算是找到了!
小时候,常常跟着爷爷做农活,尤其是到了夏天,田间野草繁茂,需要除草。其实每次跟着爷爷去除草,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爷爷会讲讲田野草丛中的很多故事。
对于半夏这味草药,想起来还有些悸动,那年夏天,我随爷爷在农田里除草,也是中午有些疲倦,爷爷坐在田埂上休息,我在田里自由活动,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三叶草,尤其是那花苞,甚是可爱,于是将这株草连根拔起,根部却有圆形状块茎,当时还以为这个能吃,于是吃了几个,殊不知没到三分钟就口水直流,嘴巴发麻,开始感到呼吸有一点难为,年少的我,遇到这样的情景,都吓哭了,爷爷闻讯赶来,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就什么都明白了,赶紧把我带回家,取一块生姜捣汁给我喝,这才恢复过来。
事后,爷爷告诉我说,我那次误食的块茎叫半夏,在民间,由于有毒,又被人们戏谑的称之为“三步跳”,从植物学得角度来说,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在中医临床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中医认为,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适用于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梅核气等症,外用具有消痈肿的作用。
半夏虽然有一定的毒性,但是也是一味临床常用的治病良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本草纲目》认为半夏能够“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等症,可以说半夏是一位治病能手。
古往今来,运用半夏治病的医生不计其数,运用半夏的方子也数不胜数,但却有四个使用半夏的方子,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不妨一睹为快。
首先来说说半夏秫米汤,这个方子来源于古老的《黄帝内经》,是用来治疗失眠症的,一般可使用半夏15克,秫米30克,用甘澜水煎煮,效果较好。这里的甘澜水(“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颇有学问,因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助以甘澜水,使这个方子有通有补、有升有降,起到了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的功效。
再来说说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来源于大名鼎鼎的《伤寒论》,是用来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的。全方由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大枣12枚,甘草9g组成。适用于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等症,而半夏在这个方子中扮演的角色是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接着来说说半夏厚朴汤吧,这个方子也是大名鼎鼎的医圣张仲景创立的,是主治梅核气的。全方由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9g,苏叶9g组成,适用于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等症。半夏在这个方子中又是起得什么作用呢?在这里,半夏苦辛温燥,具有化痰散结,降逆和胃等功效。
最后来说说半夏白术天麻汤吧,这个方子是来自《医学心悟》中的,主治风痰上扰证。全方由半夏9g,天麻、茯苓、橘红各6g,白术15g,甘草3g组成,在煎煮时需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适用于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症,在这个方中,半夏所起到的作用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本文原创首发于企鹅号,未经作者授权,任何公众号以及各种媒体请勿转载。欲了解更多本草知识,可关注“本草世界”微信号bencaosh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