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心理科普月活动10-20天知识点总结和听课感受
第11天知识点总结及感受:
今天的心理科普主要是关于心理机构运营的相关操作事项。
一、党建引领。首先和政府协商,让政府当主办方去承办每一次的活动。另外和政府洽谈让他们去购买你的一些服务项目并进行官方报道。另外自己还可以建网站开公众号,发今日头条,开通抖音等等来进行宣传。
二、要大量发展会员。根据人口的比例,有目标的去招募会员,可以是普通的专业的。分管各种咨询中心,宣传中心,科普中心。发展一群心理学志愿者来做这样的活动。并建立相应的财务机制,宣传机制,报销机制等通过制度、民主的管理来运营。
三、既要有公益科普内容也要有科研的能力。学会要有具体的规划,一年规划几件大事,做多少场科普。给不同的单位、学校设计一个个打包的心理服务,实实在在的去做公益的事。另外还需要具备科研的能力,聘请高校的老师做顾问去做课题搞研究。
作为一个学会的负责人,要有公心,这样才能走的更长远。除此还需要有能力、有资源,有自己的实力。社会组织想要长久的经营下去,最先体现的应该是价值,通过宣传把价值最大化。让更多的人认可心理学,相信心理学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听完不得不感慨韦老师的厉害,学术科研做的好,机构运营策划的好,个案咨询早已不在话下,真是全能型人才。这所有的经验之谈也是老师这些年事上练出来,他以过来人的经历给了我们成人做事的路径,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快的成长。今天的科普内容大家也许觉得离我们很远,但多了解总比不知道好,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时就错过了很多时机。
第12天听课感受:
当你看到“六个人一张床”时是什么感受呢?新奇、疑惑,一下子激起了你的阅读兴趣?
刚开始进入网校听韦老师的这门课时,也是这种感觉。听完之后一下子豁然开朗。明白婚姻中的那些磕磕绊绊是因为这些原因。
六个人一张床,这是从人格角度来讲的。男人身上有三个子人格,男人、爸爸,小男孩儿。女人身上也有三个子人格,女人,妈妈,小女孩儿。这六个人同时在一屋檐下,他们的关系随时需要升级匹配,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男人对女人。“男孩儿”对“妈妈”。“女孩儿”对“爸爸”。
婚姻中的男女需要随时调整角色,和对方进行匹配。当他出小男孩儿时,女性就拿出妈妈的那种包容、温暖去关爱他。当他出现小女孩儿时,男性应该拿出爸爸的那种包容关爱任由他撒娇、撒泼。
婚姻就像一场戏。当我们以最合适的角色出现的时候才是最佳搭档。
人格角度的六个人一张床
文化角度的一张床六个人
成长角度的一个人六张床
当了解了这些,是不是能让我们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呐?很期待《爱情心理学》这本书出版,希望它能为你我的婚姻保驾护航。
婚姻关系、亲密关系又决定着我们亲子关系的质量,爸爸妈妈们从我们自己的成长开始吧!改变自己向内走。
第13天知识点总结和感受:
这一节韦老师主要讲的是心理茶馆的运营和督导。
第一次听到心理茶馆,想起了老舍的《茶馆》,这是老舍最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激发了人们的思索和探究精神。借此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了解。
韦老师的心理茶馆是本着19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心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心理茶馆是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可以复制的成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模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心理方面的探索。
心理茶馆的方向:
1、化解基层矛盾。
2、用科学知识,先进的理念树立文明新风,营造文化氛围。表面上看是在辅导处理一些家长里短的创伤问题,实际上是在营造一个人人向善的社会风气,是对当地社会风气的引导和教化,这才是更大的目标。
3、团结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通过一加一的活动,一位志愿者邀请一位家乡的成功人士进行创业服务连心桥的活动,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为家乡的经济振兴做贡献。
心理茶馆的服务功能:
一、心理疏导。
二、矛盾化解。指那些没有进入司法程序的事件。
三、舆情收集。传递党委政府的政策方针,倾听社会大众的心声。向全社会引导传递一种社会的正能量。
四、社会救助。普通家庭的经济救助和社会突发事件的救援。
心理茶馆的服务方式:
一、定点值班儿。
二、上门服务案例走访。
三、项目服务。长者倾听计划等。
四、特色服务。用微信科普走进田间地头。利用心理科普大喇叭,家风宣传小剧场,心理电影小赏析,网络讲堂等百姓喜欢的方式潜移默化来实现服务效果的最大化。
第一次听韦老师详细介绍心理茶馆,真切地感受韦老师的创新思想和对政策思想的准确解读,紧抓时代的脉搏,立马行动做出了这么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只有崇拜跟随的份儿,真心希望老师的成熟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这份儿家国情怀能被更多有志之士看到并引用。
精神脱贫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中之重。
第14天听课总结和感受
今天韦老师讲的是心理咨询初诊接待工作的流程。
作为一个导诊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陪伴倾听。看到接纳他的情绪,给予他共情。
然后是对他的情绪和不良事件做一个澄清。
最后是给出具体的判断。需要怎样去咨询,以及咨询的设置有哪些,都需要给来访者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导诊成功的关键是能否给予来访者陪伴、倾听、共情。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看到接纳。当导诊员这样做了,就会给来访者全全感,觉得被理解有一下子找到知己的感觉。
咨询设置中的收费既是咨询师职业价值的体现。也是为了让咨询效果最大化。
这让我想到了学习的知识付费现象。 进入自媒体时代,网络上的免费课很多,我们可能选择这听听一听,那听一听,到最后都不知道怎么去做了。就像邯郸学步一样。
想起前一段儿时间分享的北师大钱志亮老师的学习力的课程。这可是给两届国家领导人讲过课的老师。对幼小衔接学习能力的研究非常深入。我是每次必听。我分享了,可我也从有些人嘴里得知他们一次也没有听过。什么原因呢?因为是免费送的课没花钱,不珍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是我们自己花钱买的课,都会去认真对待。反正我觉得自己挣钱不容易,不能让这些钱白花。虽然有小气的思想在里面。但这反倒促使了我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所以但凡我自己出钱购买的课程,必须一样不落。
第15天知识点总结及感受:
今天韦老师科普的是社会心理服务的性质是姓社还是姓心的问题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以平安中国为目标和任务的。他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干预和预防,第二个是教育与服务。第三个阶段是文化与信仰。
心理学不能包打天下。一定要多学科协作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心理学只是研究理论与技术,而没有把心理学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那心理学还是无法服务更多人。
19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服务体系建设,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不是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限定在身心健康的范围内,而社会心理服务限定在社会治理的范围内。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基础。社会心理服务决定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关注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而社会心理服务除此之外还涵盖社会心态稳定,人际和谐。公众幸福感的问题。
韦老师的心理茶馆就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范例。通过喝茶既治愈心理也有心理治愈的效果。
心里茶馆的功能有:心理疏导、矛盾化解、舆情收集、社会救助。心理茶馆既需要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上门主动服务的社工师,同时还需要承担信访员和调节员的工作。解决百姓的心理诉求,提升社会的积极心态,扩大社会的心理弹性,化解百姓之间的矛盾,提升了当下社会需求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认同感。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效果。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是中国独有的。我们的国情决定着适合用心理学来服务大众。用心理学来化解危机解决问题。用心理学来提升积极心态建设。为大众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社会心理服务还需要负责人具备奉献精神,需要我们去弘扬志愿者精神。
第16天听课知识点总结和感受
今天韦老师讲的主要是心理咨询策略的相关话题
咨询师不是闺蜜,不是邻家阿姨,,不是给你做主给你方法的邻家大姐。
咨询师是引导来访者从被动到主动,从方法到自我。引起他的主动思考,探索自己,关注自己,审视自己。不是在外寻找方法。而是利用成长路上的经历去思考自己。转向自己掌握自己的问题。成为掌控自己人生的主人。这让我想到了韦老师说的一句话:鸡蛋从里面打开是生命,从外面打开是食物。
咨询最重要的是倾听和共情,陪伴。让当事人苏醒,引导当事人自救,去关照自己。向内转向自己。咨询师更多的是当一个脚手架去鼓励来访者自己爬上去摘掉心灵上的那颗坏果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让咨询师亲自帮他摘。
因此说咨询的方向错了,只会让咨询越走越远。
咨询的过程是心灵陪伴心灵共同成长的过程。
第17天听课感受:
今天韦老师主要分享的是怎样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行动没有预期的效果。有应该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对自己负责就成功,为别人负责叫成长,为社会负责叫成就。一句话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员工,如何得到别人的理解……?这所有的根源就是我们没有做好自己。没对对自己负责任。
心理咨询中人是第一要素。你学了什么技术,你懂得什么流派,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你是不是一个各方面完善的人。想起《西游记》里边的观音和如来,他们也没有学过心理学,也没有心理学大师的头衔。他们为什么就能把这样一个泼猴最后引导成斗战胜佛呢?这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在传递智慧。是作为一个人的因素在对别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给别人做咨询的时候,没有说太多,往那一座来访者就得到了很好的疗愈。
所以说你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次课堂上学员问老师我也学了很多次关于情绪处理的方法。为什么我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还是不能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的运用这些方法。当孩子调皮犯错的时候,你的内在的那个小破孩儿首先跳出来发火了。你怎么还会理智的运用技术去管理孩子呢?
同样的一件事儿。放在别人身上没事儿放在你身上出现了问题。是不是应该考虑自身的因素呢?
疫情复学以来,我也在帮几个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我发现从中不但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而且从他们身上也反思我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助人的目的有没有达到暂且不说,反正自助了一部分。
浸泡式的持续不断的学习是一个成为自己负责任的最好途径,希望大家都能动起来学起来。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
第18天听课知识点总结。
今天韦老师分享的话题是跳出受害者模式的四种方案。
受害者心态是不良的消极的心态。敏感多疑,神经质,容易把外界不良的刺激理解为是别人针对自己的。总是把别人的错误投射在自己的身上。产生一种消极的认知。
受害者心态是自卑的,没有安全感的,认知上偏差,爱钻牛角尖,容易把事情歪曲,做事偏激,过度防御易和别人产生冲突。此外还有深度的恐惧不安,总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假想的敌人。
造成这种心态失衡的原因有: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原生家庭带给你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创伤;现实社会中所遭受的挫折,被欺负被打压等等;还有防御过度,造成心理能量耗竭,导致身体生病。
跳出这种模式有四种方案:
一、找专业的咨询老师去做创伤心理的治疗体验。比如莫雷莫雷诺的心理剧。通过置换时间和空间来重新塑造我们的积极体验。改写不良的体验。
二、参加地面的工作坊去学习成长。
三、参加一个系统的浸泡式的学习。聆听别人的故事,找到自己的症结,内省,觉察来获得成长。看别人的病吃自己的药。
四、在社会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从小我走到大我。主动掌控你的情结。而不是被你的情结控制。参与公益做志愿者可以获得感恩,善意、真诚的一种体验。这会让你的思维情感认知发生改变。当不良的体验被改写,积极、乐观向上、阳光的心态就会不请自来。
第19天听课知识总结
今天韦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团体心理咨询动力把握的相关内容。
韦老师从老师拒绝学生的提问,群主私聊群成员的个别问题谈起。告诉我们团体中发生的任何积极的消极的东西都是资源。都需要去利用把握当下。好的团体是把人交给团体,把团体交给动力。
团体心理咨询的三个核心因素是:人、动力、技术。动力是一群人在做事所产生的叠加效应。这三者的关系是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的,如果没有导师和团体成员,团体就根本不存在。如果没有技术,团体目标的实现就没有依托。如果没有动力,这个团体就不可能动起来,也就不能达到任何目的地。
团体既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又不明确。设计时需要目标明确,带领中又不被目标完全控制。好的团体导师允许团体中任何事情的发生,没事儿甚至找事。真正高级的团体是让当事人在当下,在此时此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儿。
团体导师在应对处理团体中发生事情的过程,就是带领团体使团体的成员实现目标最大化的过程。团体发展的历程本身就是团体效果实现的过程。导师需要把自己交给团体,让团体主导。切记团体不是你的工具,而是一个过程。
团体导师的人格成长很重要。否则容易被团体成员给带走。
好的团体需要遵循这三点:
1、不要目标性太强,不设限不强化。
2、任何信息都可以为我所用,没有好坏之分。
3、及时干预强化。在表达呈现的过程中实现所有真相的发生。在澄清和转换的过程中改变认知朝着目标前进。在整合升华的过程中实现团体成员的成长和目标的最大化。
第20天听课知识点儿总结和感受
今天韦老师分享的主题是绘画艺术治疗技术。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
绘画疗法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投射是无意识主动表现的自身活动。投射梦境幻觉妄想。
人们对于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有时候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更快地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绘画心理治疗技术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一种,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思绪感受和经验。
艺术表达背景下的绘画心理治疗创造的过程即是治疗的过程,创作过程本身就实现了情绪的释放以及对心理空间的重新排列。甚至也是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在隐喻和象征的时候实现了意义的转换。这些都是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实现的。
来访者真实的表达了自己,把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呈现和转换,进行了意义的升华,这才是真正的疗效。
绘画心理治疗技术的特点。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并没有意义,而表达了分享了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二、突破防御减少阻抗。
在绘画疗法的过程中,绘画本身就能有效的突破防御。因为这件衣服可以让他感觉到安全感,自己是受保护的。
绘画技术是一种非常方便快捷的艺术表达形式,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一张a4纸。一盒画笔甚至一支铅笔就行。而且它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尤其对于那些不爱表达不爱说话的儿童来说。绘画是一个不错的走入他内心的方式。画纸上所呈现出的空间距离、颜色,人物的大小,画面大小,线条是否流畅等等,都是作画者内心潜意识的一种流露。
尤其是父母多了解一些绘画的相关内容是有助于打开孩子的心扉和孩子进行更好的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