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安全感
可能隧道效应,最近老有种错觉,“安全感”这个词儿变成热搜体质,频频出现在我们视野里,从公众号文章到网络视频。
不懂拒绝老好人?安全感缺乏!
底气不足很自卑?安全感缺乏!
选择困难难抉择?安全感缺乏!
安全感成了背锅侠,安全感好没有安全感。
那我们来扒拉扒拉,这个安全感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安全感,重点在安全还是“感”?
把孩子放在一个充分安全、不存在任何危险因素的环境,但妈妈不在身边,和把孩子放在一个看起来充满各种危险的环境,但和妈妈在一起,哪种情况孩子更具安全感?
对,安全感指的不是一个没有危险和风险的物理环境,而是一种自我感觉没有紧张和威胁,从而安定、踏实的心理状态。
一个安全感良好的人,哪怕他置身枪林弹雨,他也会勇敢往前,专注于突破困境解决问题。而一个安全感缺乏的人,就是把他放进隔离保护区,放进温柔富贵乡,他也会心有戚戚惴惴不安。
人本主义心理流派代表人物马斯洛就特别重视安全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他认为安全感是保证心理健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安全感良好的人通常具有以下能力:能够接得住他人的负面情绪;拥有广泛持久的人际关系;愿意花时间跟精力去理解别人,建立维护人际关系。
安全感不足也是很多心理问题的基础原因,缺乏安全感的人,最典型表现就是自卑。
人生来矛盾,缺什么往往就会极力想要弥补什么,所以过度自卑的人往往反而凡事追求完美。可是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过于苛求但又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完美时,焦虑情绪随之而来。再厉害些,抑郁啊强迫行为啊甚至精神分裂都有可能。
那安全感是怎么来的,又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呢?
生命个体在初临人世时,安全感足足100分。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社会化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安全感多少会受损,保持一个动态曲线状态。
幼时的安全感,是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安全感的基础。幼时良好安全感的维护来源于亲密教养人的有爱陪伴,这种安全感也是成长过程中个体遭遇挫折磨砺时,能否恰当应对的底气。
如果妈妈给了孩子充足的爱与照护,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安全依恋型母子关系,就会给孩子构建出一个“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可信任的、我是可爱的”这样的心理认知基础。
所以说婴幼儿期妈妈的拥抱、抚摸、亲昵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基础。
成人以后良好安全感的维护,主要依赖于稳定的现实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工作、学习环境的稳定和这其中人际关系的稳定。还依赖于对现实事件的确定感,具体包括对事件原因的明确性与对事件结果的掌控度。
好多现实事件导致糟糕情绪发生,根儿其实就在安全感不足上。
人际关系(特别生命早期亲子关系)、现实事件、环境变迁,个人性格特征、认知思维模式、情绪情感反应模式、意志行为习惯等因素,参与着我们安全感的波动起伏。
环境变化、人际关系变更,任何“稳定”的被打破;事件原因不明、可能出现的结果未知,任何“不确定不可控”,对安全感都是一种损伤,正是这种损伤,让我们陷入恐惧、忧虑、焦灼、愤怒、悲伤。
对个体来说,安全感充足与确定感、稳定感,安全感受损与未知、变化,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孰因孰果往往难以分辨。
确定感、稳定感的确立,也与掌控感有关。
一般来说,掌控越多,确定感稳定感越强。所以心理健康水平低或已经出现问题的人,会为获得安全感或确(稳)定感,而在心理能量不足或超出心理能量能力的情况下,刻意追求掌控感。在哪儿眼滑看见一句话,说“越是软弱的人,越容易发狠用强”,也有这么个意思。
心理健康水平越弱,安全感水平越低,越想要控制。越控制不了,心理健康水平、安全感水平越下降……周而复始,就成了强迫性重复。
能自主或在他助下打破强迫性重复,是心理能量一个大提升、跨越。如同打怪升级,解决问题的同时,安全感也好,掌控能力也好,随之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维护我们的安全感呢?孩子的安全感如何维护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一试。
一是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明确未知,把不知道的砸实落成“知道”的。
打个比方说,远古时期,我们祖先对打雷闪电等自然现象全凭臆测,这种巨大的未知无疑让人类集体焦虑,于是在我们的文化中,设计出了雷公、电母俩类人形象。好了,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把“未知”变成“可知”,“不确定”变成“确定”,从此后,面对电闪雷鸣,祖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会害怕了。
二是遇见问题灵活归因,面对结果尽量往那个能让自己舒服的“因”上靠。
归因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更是我们一种普遍需要。精神分析发现,我们都有给“现在的结果”寻找一个与之匹配的“过去的原因”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合理化的防御机制。防御什么?当然是防御有可能会损害我们安全感的“不确定感”了。
心理层面的归因,原因未必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基于当下的心理需求推理出来的,也就是先有果后有因的意思。所以归因不是呈现过去的因,而是表达我们现在的期望与对未来的希望。
灵活归因就是要给我们眼前面对的结果找一个能让自己获得支持、安全感而不是无助、威胁感的原因。比如对不好的结果归因为天意如此,对好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
三是提高自己适应新环境、适应生活变化的能力。
陌生环境、新的关系,都会让我们多多少少感觉到压力,这种应激反应,也主要是因为安全感受到威胁带来的。快速适应新环境,首先要尽快熟悉新环境,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投入到熟悉新环境的人际关系、物理环境中,积极主动在新环境建立发展新的人际关系,能更快恢复我们波动的安全感。
遭遇生活变故时,在自己的人脉资源中积极寻求支援,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都是我们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是实际帮助,可能是精神安慰,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我们安全感的能量补充站。
四是做事明确计划,任何事情,过程中积极行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预防有备案。目标要合理,调整好期望值,不妨对结果持“爱咋咋滴”心态。
比如说,我们大考时的紧张,遇事时的担忧,绝大部分是因为对结果不可知,要是能在结果出来前积极行动,对结果持平常心适当期望,那些紧张担忧会缓解许多。
世事本就无常,如果我们把自己能“常”的那部分也交给未知交给命运,那可真是天不欺你你自弃,你不戚戚谁戚戚。
凡事能做到倾尽己力而安于天命,安全感是不是会感觉更安全 。
丰子恺曾经说过一种人生状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愿我们每个人也能在自己良好安全感的支撑下,活出这种人生状态,不畏不惧,一生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