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
-1-
秋分前晚,我们文学社群的霖山君看新闻联播,得知国家立法,把农历秋分这一天定为农民丰收节。作为农民的孩子,她为国家给全国农民设立法定节日激动不已,在群里发红包庆祝。
我也不禁被她感染,感动,一时热泪上涌。
霖山君早年间从东北的小山村考入首都高校,毕业后留京。她就像一球千羽的蒲公英,带着根,飞离故乡母亲的怀抱。这带着故乡泥土芳香的根时刻提醒她,当初为什么出发,这饱含故土温暖与爱的千羽,她一路飞翔,一路飞扬。
她的文字,质朴又深情,一本正经中透着幽默;她的为人,低调又热情,润物无声中温暖已传递。她一边噙着泪水抒发思乡思亲情,一边尽己所能伸出友爱之手,哪怕只是偶遇的路人。
她以一己之力,践行着让世界充满爱的理想。
-2-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上世纪的1918年11月10日,其父梁济于六十寿辰前三天,自沉北平城北净业湖(今积水潭),留万言遗书《敬告世人书》。
遗书披露,其自杀之念起于清末民初,于新世界观察思考七年之久,方下定决心以死明志:“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
就在三天前,他问时任北大哲学讲师的梁漱溟:“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一愣,沉吟片刻后回答:“会好的,相信一天天会往好里去的。”
梁济说:“能好就好啊!”随后走出家门,一去不归。
他以己之生命,欲唤醒民众日渐麻木的思想,为了一个好的世界。
-3-
苏东坡22岁考中进士,才气逼人。皇帝阅他与其弟苏辙二人的殿试文章,赏识之心溢于言表:“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然而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一贬再贬,更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
公元1101年5月,去世前夕,流放海南的他遇赦北还,行至真州(今江苏仪征),游金山龙游寺,见原先留存的自己的画像,作《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被越贬越远的三个地方,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辉煌。
其实,无论是新党领袖王安石还是旧党掌门司马光,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他们仨都互相惺惺相惜。然而苏东坡对事不对人,“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使得他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既不受新党待见又遭旧党排挤。
1100年,六月二十日北还夜渡,观斗转星移,看海空澄清,听波涛阵阵,念己沉沉浮浮,仍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激励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
-4-
时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女士,在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作了《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演讲,这个演讲让无数人泪目。她说: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
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她从自己20多年的社会生活体验中得到启示: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她告诫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子们,看护好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5-
人性的贪嗔痴是恶的温床。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当官场成为交易场,当坚守信仰、理想、道德成笑话,当邪恶横流,当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无意做着帮凶……这个世界会好吗?
一代又一代,总有无数有良知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生命警醒大众,用自己的铮铮铁骨坚守原则,立德、立身、立言,砥砺前行。
也总有一些人,青壮之时,怀揣达济天下,穷善其身的人生理想,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让这个世界好,更好。
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世界才会好。希望你、我,我们都是这样的人。
美好的世界,在我们手中。
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