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渡人
6月27日,与张志良、马啸一行三人前往合水县太白镇探访安定寺的石窟。
安定寺石窟坐落于平定川龙王庙沟内,这里属于子午岭森林的一部分,植被茂密,山高林深。
安定寺在一段新修的土路对面的山脚下,中间一条小河相隔。正在发愁如何过河时,张、马二人已经走到路边。只见一棵俩人合抱粗的小叶杨树从河对面的岸上倒下来斜斜地搭在这边的土路边上。树身上有专门为渡河之人刻凿的脚窝。
图片
我见过很多桥,但由一棵大树自动倒下来形成的天然独木桥是第一次遇见。我们仨感慨,佛真的会度有缘之人。
我们仨有缘,我们与佛有缘。
三十多年前,我认识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马啸,三十多年后,由他介绍认识了热爱历史文化的张志良先生。志趣相投的人能够一起去探秘,这就是缘。
我们要去探访的安定寺石窟因为处在子午岭森林保护区,周围人家不多,寺庙香火也不旺。我们虽然不是来烧香祈福的,但我们更想知道一千多年前,李世雄父子三人经过46年雕刻而成的佛龛、题记等精美的石刻如今是不是像当初那样震撼人心。
走过这座特殊的独木桥,沿着长满野草的缓坡,穿过小树林,绿树掩映的安定寺就出现在了眼前。
图片
安定寺石窟较大,分为前廊和后室。前廊为不规则的长方形,高0.55米,纵长3.1米,前横宽2.55米,后横宽2.62米。佛坛上原供有三佛、二菩萨、二力士,均为圆雕石造像。佛像头部螺髻,面向方圆。细眉长目,嘴角露笑,披袈裟,袒胸,下着裙,手施禅定印,结跏跌坐与束腰莲座上。二佛螺髻,面相饱满,细眉长目,嘴角露笑,披通肩大衣,袒胸,下着裙,手施无上菩提印,跣足立于莲台上。菩萨以及二力士已残缺不全。完整的造像现收藏于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后室正壁以中线分左、右两部分。左侧从上至下浮雕6排罗汉像,像高0.2米,排间距0.1米,上、下6排分别造像6、10、7、6、5、9身。右侧从上至下凿两方形浅龛,上龛高0.45-0.48米,下龛高0.55-0.65米,深0.1米左右。上、下两龛各雕有4身罗汉,手施禅定印,结跏跌坐于台座之上,内穿交领内衣,外右袒袈裟,形象生动。后室左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与甬道相邻,上、下排列两层造像。上部5身雕坐佛,下部5身雕菩萨,基座为主要莲瓣“工”字型,造像坐姿各异;后部分与正壁左侧6排造像相对应,雕凿0.2米造像多身。后室东壁雕刻“涅槃横卧”浮雕,后室的南北左上方雕刻释迦牟尼招亲场景的浮雕。后室的右壁与左壁相对应,龛的形制、排列布局大体相同。和后室两大部分。前廊为长方形,高3.61米,宽6.8米,进深2.8米。廊门前雕两个石柱,四方形,左右对称,将整个前廊分为三开间。左廊柱高为2.78米,下有方形基座髙0.7米。廊柱二层四面雕像,顶层四面高浮雕菩萨像,像通高0.42米,项戴串珠,上衣斜披,下著裙,立于仰莲座上,座下祥云相托。右侧廊柱的形制、高度、布局以及雕像装束与左廊柱相同。前廊正壁开一长方形的甬道,甬道高2.15米,宽1.86米,进深0.86米。通过此甬道可进入石窟的后室。前廊柱左壁靠近甬道门左侧,上部开凿有一方形框,高0.85米,宽0.58米,框内浮雕降龙罗汉。其余地方通排浅形龛8列,龛高0.28米,进深0.06米。分别浮雕10、11、11、12、13、13、14、14身罗汉像。像通高0.26米,内穿交领衣物,外穿袈裟,坦露右肩,悠闲自在,结跏跌坐于方形束腰座上。前廊右壁于左壁的布局相互对应、大致相同。区别就是靠甬道门右侧上部方形框内浮雕伏虎罗汉。其余的面积无佛龛,分为8排高,浮雕11、12、15、12、14、16、14、15身罗汉像。罗汉穿通肩圆领衣或斜交领衣,个别外着钩纽式的袈裟,坐方形台座。甬道是进入石窟后室的唯一通道,其右侧内壁上部发现开窟题记一方,高0.88米,宽0.56米,碑文楷书,竖行阴刻。刻字年代是阜昌二年,即公元1132年。大金大定戊戌十八年(1178)为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确凿的纪年题记清楚的记载了李世雄父子两代儿女历时46年的开窟历史,对研究金代党项部落以及金代军事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让我们记住下列四个关键词:
一千多年前的宋金时期
1178年
李世雄父子
46年雕刻完成。
安定寺佛像石刻的面部要么在历史上的灭佛运动中被毁坏,要么被千年风雨剥蚀。我们只在洞窟后室的正面墙上看到了两尊面部完整的佛像:一尊面带微笑,另一尊表情苦涩。老张说,佛也有烦恼。
当然,如引文所述,完整的雕像被保存在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故土难离是人的本性,在此地安坐了一千多年的佛龛被转移到一个远离故土的地方,不知道佛陀是否愿意?
但是,石窟是搬不走的,现在留在这里的石刻虽然有些残缺不全,但依然需要保护。我们在路边看到了甘肃省文物保护部门新立的石碑。碑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安定寺的基本情况。
不过,文物保护不光是立个石碑。我们不知道那残缺不全的佛龛能不能修复,即便是不能修复,其残缺不全的过程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我们不一定要讲佛教和佛教的历史,但是,佛教在进入中国后曾经有那么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庆阳的深山老林中都留下了将近百里的石窟长廊,而且是百姓自己修凿的!我在想,这里修凿石窟的时候居住的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一定是生活富足而有文化信仰的人。
石窟艺术从敦煌莫高窟,沿着河西走廊,从西向东,从甘肃到陕西,到山西、河南,西南进入到川渝地区。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既有官修石窟,也有地方政府修造的石窟,还有民间力量修造的石窟。庆阳市内除了官修的北石窟寺之外,民间修凿的石窟主要集中在合水县太白一带。古代庆阳人民和现代庆阳人民一样,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
我们更希望安定寺石窟和周围大约百里之内的保全寺石窟,莲花寺石窟、李家沟石窟等一起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已经做了围墙,有专门人员对石窟负责保护。我们只是感觉,和其他地方相比,这里还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推广,至少古代庆阳人的石刻艺术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还需要专业人员做进一步的研究。
石窟所在地合水县太白镇,交通便利。沿川两岸,风景秀丽,瓜果飘香。穿行在这里,仿佛进入仙境,恍惚间,会在某个路口邂逅梅花鹿(这里有驯养梅花鹿的地方)。山坡上的苍鹭在树梢盘旋,河湾里野鸭和鸳鸯一起戏水。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雀在河边踱步。公路边上的水稻郁郁葱葱,仿佛穿行到了江南。不远处的花溪谷景区已经是庆阳旅游的打卡地之一,但愿不久的将来,游人也能走上百里石窟长廊,瞻仰庆阳独特的民间石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