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报道——著名书法家王少跃

2018-08-14  本文已影响801人  新时代艺术家

一带一路 巅峰艺术:著名书法家王少跃

        王少跃,字柏青,号怡字轩,北京人。现任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后勤书画研究会理事、华勤书画院理事。

       王少跃家学深厚,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他自幼随家父习书,用功甚勤,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曾游学王遐举黄苗子李铎等当代书法大家,并颇得真传。他的书法广涉古今、博采众长。“师古却不拘泥古人”,这是不少学者对其的评价。王少跃诚恳地借鉴古今大家的笔墨语言与章法结构,重视体悟,把优秀多种传统的精华进行融合,既富个性,亦紧随时代风范。

        王少跃的书法,以数十年临池之努力,于书法艺术已深入堂奥。如今以纵横笔意挥毫,流露出的是个性真趣,表现出的是自然理趣。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测到其超脱、淡泊的心理状态。王少跃书法作品更是其对于人生世事的积累、思考、沉淀与体悟的充分体现,其神来之笔,堪曰心手合一。

        王少跃的书法,既饱含着简淡雅致之情趣,亦承载着绵里裹铁之厚重,可以看出,他是在努力锻造一种有深度、有内涵、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的书法语言,并将其贯穿于书法作品的创作之中,成为一以贯之的追求与目标。可以感受到其笔锋灵动遒劲,结体稳重、生动、高雅,犹如行云流水、奇正相生,苍劲的笔触与细腻的勾勒相得益彰,婉转流畅的审美悦性令人怦然心动。

王少跃的书法,贵在“耐看”。从行家的角度说,耐看与否关键在线条。线条须得“深”与“化”,深者,墨者深沉,古味盎然,力透纸背,化者,和雅、儒雅之谓也,可以让人感觉到线条里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气息。能“深”未必能“化”,能“化”未必能“深”,既“深”且“化”,始为难能。王少跃的字,于笔墨线条中自有一种渊深莫测的东西,使人摸不着、看不到、看不透可谓“深” 得“化”道、 “化”具“深”之法。

        王少跃的书法,已臻“特”境,但并不背弃传统,既是对传统的发展,又是对个性的阐释。没有个性的书法作品,不是佳作精品;没有个性的书者,成不了书法大家。学书之道,因人而异。有的人先写好,后写特;有的人先写特,后写好。但最后总归要写特!所谓“好”,指的是传统;所谓“特”,自然说的是个性。有自己的笔墨语言,方显出个性是艺术的生命。

       王少跃的书法,贵在自信。铺纸命笔,抒发胸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三寸柔毫,任意驰骋,一幅白纸,瞬间升华。王少跃本人,并无恃才傲物之意,但其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又是无法掩饰的。这一点,认识王少跃并看过他作品的人无不信服。

        作为当今书坛上有影响力的著名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先后获全国青年书画大展、北京市振兴中华书法大赛以及日本书法大赛等多种奖项,入选“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全国书法年鉴入编作品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央国家机关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和“六十五周年”书画展、“中央国家机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书画邀请展”等。他曾先后随中国书画家采风团赴青海、西安、贵州等地参展,还多次应邀参加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国际性大展。王少跃的沥血之作已结集成《少跃翰墨》、《王少跃书法作品集》并出版。2017 年,王少跃的书法作品被中国邮政公开发行印有“中国世界遗产标志”的明信片。2018年,王少跃的书法作品先后在《艺术家》《中国商界》杂志上发表,受聘为国立书画副秘书长、宋窖博物馆艺术顾问。

        挥洒自如,翰逸神飞。在勤勉与执着中,他默默地研习与探索;在不激不厉中,他独守一份清静与妙趣;在书法艺术之路上,他收获着的快乐与真谛。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