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大学生活成长励志

把头埋在手机里,现在人的生活大部分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166人  怀左同学

文/怀左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我拿钱请你吃饭,你却只知道低头玩手机》,当时单纯想批判下现在的低头族,告诉大家不要只沉迷于手机。

一年后再看,觉得思路还可以提升,于是选择另起炉灶。

01

之前我约了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念着大家高中时多年的友谊,想好好聊聊各自的情况和想法。

饭店订好,早早赶到,怀着欣喜的心情见到老友,但不一会,心就彻底凉了。

整个过程,他的心一直在手机上,偶尔搭一句话,吃两口菜,然后便继续埋头看手机。

很快我就聊不下去了,饭后找了个借口早早逃离尴尬的现场。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也没办法怪他,毕竟大家太久没见,能不能继续做朋友,一顿饭后,时间和结果已经告诉了我。

相信这样的场面很多人都经历过,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屏里乾坤。

其实刷手机这个动作本没有错,但发生在两人相约的场景下就有点尴尬了:

于是,

相顾无言,惟有看手机;

眼眸手机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刷屏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荫;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手机不是情;

问手机,情为何物?只教人刷屏相陪;

然后不想约了,然后就分开了,然后心生抱怨,然后回家写首小诗送给你吧!

一别之后,

两地相悬,

说好了隔三差五就见面,

却谁想你四级六级全挂了!

一七年沉迷游戏不想聚,

一八年浑浑噩噩苟且过,

重阳九月又想起你这个曾经的患难亲兄弟,

十全十美饭菜备好你却只知低头玩手机,

百尴尬,千抱怨,

万分无奈老哥我只能起身掏钱把账结了算球了(liao)。

02

之前顾城写过一首诗《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其实这首诗中的“”完全可以换成今天我们聊的“手机”,很贴切,你看我时不知道早已经神游到了哪里,看手机时一个人开始傻乐然后哈哈笑出了声。

于是我知道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

不知道,也许是时代变了。

大家开始不怎么出门了,以前三五成群的时候少了,现在选择宅在家里的时候多了。

大家也不再写信了,以前信纸邮票的场景没了,现在聊微信开视频就完全可以了。

其实,大家可能连聊天都少了,坐一起各忙各的,没啥事也喜欢捧着自己的手机。

你忙着和喜欢的女孩聊天,

我忙着用手机编辑朋友圈的宣传语,

他最近又报了几门网上的微课,正戴着耳机听讲,

……

好像,我们的生活完全离不开手机了。

03

我在学校食堂长期观察后,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同伴的人大多边吃边聊(正常),没同伴的人几乎全部边吃边刷手机。

好奇心促使我采访了很多独自吃饭的同学,问他们吃饭时玩手机的心理动机,结果大半给我的答案是:掩饰尴尬

很实在的回答,因为我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打开手机,吃完然后收起手机,潇洒离开。在每个孤独的时间段里,手机变成了我最好的伴侣。

上半年一个人在北京实习时,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来回地铁,我都选择把头埋在手机里,用浏览屏幕来度过。

其实我想过静思冥想,放飞自我,但北京地铁拥挤的人流实在不允许,

想过目视前方与别人眼神交流,但一遇到对面慌乱的小眼神,彼此尴尬,赶紧看手机;

想过捧一本纸质书来回路上一百多分钟学点东西吧,但看着仅有方寸之地我还是乖乖看手机吧。

以前有人批判地铁上的人太冷漠,冷冰冰只知道看手机而没有温度,后来这些“暖和”的人去北京挤了半年地铁后也开始变冷了。

当你每天背负着买不起房的压力,当你一个人在外地每日加班到深夜,当你身边没有朋友只有匆匆的自己,当你告诉家人过得挺好其实压力大得要死时,你也真没法暖起来。

习惯了匆匆,好在手机(移动互联网终端)给了很多人暂时放松的空间。

04

明白了,原来手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之前没有的空间,有休闲空间,有学习空间,有审美空间,也有消费空间。

这是一种虚拟空间,有人把它称为“微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和现实空间交融,完全打碎了现实空间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我们还会去店里购物,但也会选择在网上买东西;还会看纸质书,但也会翻阅app里的电子书。我们活在现实里,但也活在虚拟的微空间里。

这种“微空间”是商业资本和科技发展所建构起来的,是手机普及后所提供的,最开始我们只想着便利,没想到慢慢的,它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我们创造了工具,但工具改变了我们。

我们一心想控制,但被控制也发生在我们身边。

主人和奴隶,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当我们每日凝视手机的时候,手机其实也在凝视着我们。早年前,麦克卢汉就说过:“媒介即信息。”他说: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模式。

手机这种全新的移动终端普及了,我们的世界被完全改变了。

麦克卢汉之后,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他延伸了前者的观点,但也直接指明:媒介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只是我们很多时候看不到而已。

我们以前觉得手机只是通讯工具,其实早成了生活工具;

觉得高铁只是交通工具,其实完全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

觉得微信公号只是爱写的人写着玩玩,其实彻底影响了传媒业的发展,并建立了一整套新式的商业逻辑。

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生活,社会的进步永远是高效率打败低效率,这是一次次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05

当有人还在抱怨手机浪费了他太多时间时,有一部分人,已经趁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这一波浪潮,实现了发家致富经济自由的梦想。

刚才我提到了高效率代替低效率的革命,其实革命之下的人也被分成了两波,一波看到了技术瞅准了机会锚定了目标,一波隔岸观火呆呆地站着手足无措。

一波人说:“兄弟,这是新的开始,我先去了,看看有没有机会。”

另一波人想:“也许有陷阱,让他们先去,然后我在后面捡漏吧。

吃螃蟹的第一波人吃饱后,剩余的大多数人还以为螃蟹是山上的生物。这是最扎心的现实,当你被时代抛弃时,你连时代的皮毛都没有看清楚。

以至于连政府机构都开始追求效率精简人员的当下,很多人还想着一辈子的“铁饭碗”。

以至于互联网行业哄哄闹闹都要进入下半场了,有的人还觉得这个行业都是修电脑的。

以至于微商、自媒体、币圈、社群等等一系列东西都被人玩遍已经建立起壁垒,有的人还觉得这都是一场梦。

隔岸观火,虽然烧不到自己,但你永远都是一个怕火的人。所以当别人点起火把已经走远时,你还在原地翘首观望。

06

还会有很多声音,说手机影响了自己,说工具耽误了自己,其实反过头来看,工具也只能影响我们,决定我们行为的最后只能是我们自己。

也许没有这些工具之前,你自己也不怎么样,你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还是没有商业敏感,还是情商低,还是不怎么会办事。

工具没有问题,而且还帮你缓解了尴尬,因为你至少可以把自己的不行怪在工具身上。

“亲爱的,是手机影响了我,我才没有照顾到你的情绪。”

“兄弟,这两天我太忙了,网上的信息太多,忽略了你,不好意思哈。”

所有的没注意,都是因为不在乎,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是你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

所以我还是喜欢由内而外地看问题,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会通过你的行为、你对待工具的态度、你做事的小细节显现出来。

而你现在的状态、你的结果,也是从你确立价值观、稳定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后开始的。

思维影响行为,行为造就习惯,习惯决定结果,结果堆成命运。

看透不说透,是还想和你做朋友;

看透也说透,是不再想和你说哈喽。

玩手机去吧你,我自己一个人好好吃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