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2017-07-07  本文已影响0人  贱客浪心

一.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到底是什么?

如果将人的大脑比作一台电脑的话,那些组织以及智商(天赋)如同这台电脑的硬件,心智模式就是软件系统中的基础设施——操作系统,而我们平时产生的观念、思想、心态和情绪就是在这个基础系统上派生出的实用软件(部分是大脑主观编写出来的,部分是通过习惯或者直接反应自动生成的)。

大脑结构之间并不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当智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提升的意义也不再举足轻重,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产生如此大的不同呢?

作者认为“与其说是硬件的差距,不如说是心智模式(思维模式)的差距”。能够影响心智模式的因素很多,有自身经历(包括感官体验、思考结果等),从社会上接受的信息以及接受的教育等等。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其心智模式也较为类似。

二.单一的评价体系正在扼杀我们的幸福感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对整个世界的评价仅以好坏进行区分:小白兔是好的,大灰狼是坏的;白雪公主是好的,狠心后母是坏的。但是当我们逐渐长大以后,发现原来对事物单维度的印象慢慢变得更加立体了,评价一个人除了单纯的好坏之外(哪怕好坏之间的界限也开始慢慢模糊了),我们还会从TA做事的动机、结果、利弊以及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等多维度进行考虑。

不仅对人应多维度评价,对自己毕生追求的成功和幸福也应如此。

但是很可惜,大多数人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仅仅停留在“价格”层面:住得起别墅的就是比租房子的更成功,开得起“别摸我”的就是比踩脚踏车的更幸福,年薪百万就是比年薪50万更厉害。他们都陷入了赚钱-幸福-赚大钱-更幸福的思维定势里面。在他们眼中,钱是能够和成功划等号的,赚到更多的钱能够攫取更多的幸福感。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

不一定。尽管在事业发展的初期,收入上升的确能够和幸福感的提升成正比,但是当收入到达一定阈值的时候,边际递减效应就表露无遗,此时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并不在于金钱本身。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了金字塔最基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人的需求会集中在上面三层,从下至上依次为: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因此,在“价格”层面之上,还需要添加新的标准:心理需求是否被满足,这恰恰也是书中的另一种评价体系“价值”。

在向着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越走越近的时候,我们的幸福感才会越发强烈,也更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功。

三.自我设限:过度追求安全感

什么是过度的安全感?

是问遍亲朋好友借钱之后All in买的房子;是一口气做的20年的职业规划;也是听从父母安排过着一眼看得到头的人生;更是随大流,跟随他人的价值观。这些人不愿意冒任何风险,哪怕与他人看法稍有不同都觉得自己如同异类,更别提违抗父母,担着心理和经济双重损失的风险了。

笑来老师曾经在他的《通向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提到:“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必然会将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蔡叔说:“过度追求安全感,必定是以放弃很多潜在的机会为代价”。

那这些人甘愿放弃大量机会,却不愿面对的所谓危险,是否就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洪水猛兽呢?往往来说,大部分恐惧,只有在你把它当回事儿的时候,才真正会变成你想象的样子。

四.立足当下,放弃沉没成本,把握机会成本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由于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处理一些书面文件,往往完成之后却迟迟不敢上交,生怕老板会对其中的措辞、排版不甚满意,更怕被揪出来几处错误。自己会反复检查很多遍,除了最初几次能挑出点小毛病之外,其余的时间全部在做无用功,陷入了担心犯错-迟交-老板不满-更担心犯错的负向反馈中。

作者就相似事件进行了“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的对比,拖延和等待的成本总是高过即刻践行的成本。在我看来,这更如同像是“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组合。当我处于结束任务且确认无误的节点的时候,往回看,无论我再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之前进行任务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沉没成本)。此时我需要做的就是向前看,着眼于未来的价值,把任务结果迅速上报,并寻求后续时间的最大化利用(机会成本),而不是继续钻牛角尖,投入更大的精力(追加成本)。

五.“受害者心态”和“掌控者心态”

这世界上有一部分人,让别人掌控他们的生活。这些人的心智模式是:正是由于外界掌控了我,才导致了我现在的状态。这种习惯将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任由他人掌握的人,作者称之为“受害者”。当这些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他们总是将原因归咎于外界。“如果不是……我早就……”“现在已经……我又能怎么办呢?”是他们常见的口头禅。他们尝试去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的境遇,但是除非能掌控自己的心态,否则无论在哪里,都会遇见大大小小的问题。

形成这种“受害者心态”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谬误归因”,意思就是“把引起个人幅面情绪或者导致个人失败的原因归于环境,而非自身”。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相当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继而会引起痛苦的感觉。人从根本上是会趋利避害的,因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外在原因来减轻自身的痛苦感和负罪感。还有另一部分人,他们的“受害者心态”在于为自己的过失和罪行找到心安理得的理由;或是一方面不断跟别人夸张描述自己有多么悲惨,通过对方的否认和纠正达到内心“虚荣”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希望能绑架对方的情感,最终得到对方的帮助和关爱

由此我们发现,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无法正视和反省受到挫折的原因:因为问题都在外界啊,是别人的错,我又能做什么呢?过多的抱怨和推卸责任只是带给自己一些微不足道的心理慰藉,却严重阻碍了个人进步,最后如同“自证预言”一样,从拥有“受害者心态”转变为真正的“受害者”。

与“受害者”相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人,这些人的心智模式是:无论外界如何对待自己,我都有办法掌控自己的状态。这些具备主观调整自己心态的人,作者将其称为“掌控者”。即便是处于这个并不存在绝对公平的世界上,他们也能够学会去面对不公平,甚至从不公平当中挖掘出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面,从而把握住自己的生命。

六.超越原有的心智模式的4个X知X觉

最初,你自己的世界按着你的心智模式独立运作,你生活在其中对周遭的世界毫无知觉,此时的初始阶段称为“不知不觉(混沌状态)”。

然后,突然有一个契机让你去发现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差别;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你才会有所觉醒:诶,自己想像的世界怎么会跟外面的不太一样?在这个阶段,两个世界间差距的发生早于你的发现,称为“后知后觉(察觉状态)”。

再后,你越来越容易发现两个世界的差距,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之后,你可以在差距发生的当下即刻作出反应。这个阶段称为“当知当觉(醒觉状态)”。

最终,当经历了前面三个阶段以后,你学会了如何去分析和预测未来的走向和态势,从而提前改变思考和应对的方式。只有到达了这个阶段以后,你能够将自己心智模式的频率调整到和外界一致,达到“先知先觉(超越状态)”。

混沌-察觉-醒觉-超越这四个步骤,是升级心智模式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