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二)---暴力的形式
语言的暴力是看不见的,它却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与人的交流当中。无心的一句话语可能就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一句自以为是的评判和指责会影响一件事情的发展。语言的暴力往往对一个人的精神伤害更加严重,它可以给人内心投下无法挥散的阴影,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一定要谨慎使用我们的语言,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正如作者在本书列出了沟通中暴力的几种情形,现归纳总结出常见的以下几种:
1.评判
评判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基于事实做出评价,即对事实情况了解清楚后,对一个人的行为作出主观评论或是对行为人贴上标签,姑且不说判断是否客观,对话中只要有评判在,就不可避免地和对方的认知产生差异,进而发生冲突。
第二种情况更糟糕,完全基于猜测做评价。仅仅知道少量事实,通过单方面揣测对方的行为,然后对所猜测出来的行为进行评判,并把这种评论强加给对方。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往往采用了偷换概念或者类比的逻辑推理,与事实的差距很大,这样很容易造成对方愤怒。
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只要有评判出现,就一定会有一个基于自己角度的既定的衡量标准,而当这种评判不能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影响和压力,可能比直接的粗暴谩骂更让人难以消化。
需要说明的是,评判在我们沟通中是最常见也最不易觉察的“语言暴力”形式,书中引用了一段小诗,非常让人震撼,可以看出我们因评判而产生的偏见是何等的根深蒂固。(参见文章附件)
2.比较
在沟通中另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不自觉地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往往会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甚至忽略很多重要因素导致没有可比性。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可能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单一通过某个点来进行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件事都是如此。这种比较往往还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貌似两个相似的个体,实际上隐藏的决定性因素,有着天壤之别。
在这种比较之下,如果对方能够看到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就会举出很多相反的结论,彼此之间难免会产生冲突,甚至使沟通不欢而散。如果对方接受了这种比较或暗示,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去改变,对于接受方来说更是一个灾难,他会为一个不可能实现或者没必要实现的目标努力多年,然后发现是一场骗局或者闹剧。
即使比较是有意义的,或者可比性很强,这种比较的沟通方式,也一定要谨慎使用,因为容易让对方产生心理落差,伤害自尊心,进而有反感情绪,甚至会对比较对象产生嫉妒甚至敌意,于人于事情的改变都是无益的。
3.界定并逃避责任
当通过评价或比较之后,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之后,进而将自己的需求或者责任进行单方面的界定,然后为对方明确责任并强制给予。和非暴力沟通中倡导的请求方式恰恰相反,这里更多的是命令的方式强加给对方。一旦将不合理、强人所难的责任或者任务分配给对方,势必造成对方的压力,进而产生辩解和推托,双方展开博弈。如果彼此不能达成一致,最终导致沟通失败或者进入暴力阶段。
4.直接的暴力性说辞
这种暴力性的说辞包括惩罚性措施、语言威胁、威逼等,甚至会出现针对性的侮辱、说脏话、谩骂或者诅咒等等,当这些言辞一旦出现,往往会使彼此的情绪升温,轻者导致沟通中断,重者将演变成肢体冲突。相对于几两种的语言暴力形式,更容易识别,发生的概率也会很低,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正式性的场合中,极少会出现此类情况。
这几种暴力形式的产生,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评判让沟通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或者理论的正确性上,迫使对方认同或屈服;比较则是通过举实例的方式,用事实证明自己要求的合理性;然后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确并划分责任,当最终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就采用人身攻击的暴力手段,孤注一掷,做最后攻击。总之,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沟通氛围,让沟通无法顺畅地进行下去,进而不能实现沟通目标,甚至造成了彼此之间的伤害。
附:小诗 -- 觉察我们的评判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
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
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说的去做
但他不是个愚蠢的孩子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
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得事情和你不一样
我使劲儿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
把食物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是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着有件事情被我们叫做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们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也无所谓,我只是想说这是我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