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们,且,明哲保身
在被强行灌鸡汤的今天,如果不是专业所需或是苛求提升自我,文字大多都被拼凑成浮于表面的片段。哪天被新一轮的励志文覆盖了,前者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而《巨婴国》留下的,是重推鲁迅和柏杨掀起的“国民性”浪潮,就像书名里的一字,这个概念也并不成熟、深入,而又因为“国”字,吓到了一众国人。你说,是因为心态还是认知?为了纪念这个让我有学习冲动的书本,我仅以一家之言,希望在主观记录下能给你带来跳出圈套后的畅快。
以国之民,不落窠臼
论书,自高中起,鄙人也算是读过不少,但真正能弦歌不绝,久久回想的,却占少数。批判也好,欣赏也罢,那都是这本书的反应。而《巨婴国》,让我第一次觉得现实主义写作绝非易事,而作者究竟为何冒这险?于是,怀抱着对心理学的求知若渴,从收集资料到知网上搜论文,“国民性”浮出水面。
这个涵盖民族精神特质,情感内涵,价值观的心理特征,让每一个在前面赘述的形容词成为大部分国民的性格。知乎上关于“你如何看待中国人的国民性这一说法”上有一个我持保留态度的观点:国民性这一概念,以及所谓的国民性批判,完全是知识不足的产物。人们如果缺乏适当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但又企图揭示社会想象,就喜欢提出各种徒劳无功的怪主张”。反过来思考,如果没有新的概念提出,人们又怎么回去争论,使文学艺术创作不落俗套,有独创性,是谓“不落窠臼”,乃至形成百家争鸣。
拉回到这本书所要传达的。国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以前,却已是成年人模样。其应当表现出共生、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说白了,就是难以形成独立的“个体”,总是主动自己的或者被动他人与其他社会关系的人挂钩,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这是“共生”,同时,又有唯我独尊的病态自恋倾向。不得不说,这个观念的提出对于非专业人士的阅读有部分切身之感,如果不是作者在书的开篇提醒读者不要对号入座,可能会有人走火入魔,大概,这也是“质量不佳”的根源。
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气。我认为,现代社会正是缺少这种现实主义思考,无论是贫苦人民,还是富二代,都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记载。而把人分等级本来就是一种冒险。我们都希望能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好像为什么励志网文那么受欢迎,因为你和它产生了“共鸣”。“巨婴”也一样,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认作者的结晶。
别掉入情感旋涡
任何一个“国民性”概念的提出都有可能造成群起激愤,而看了《巨婴国》不难发现,作者本人不幸的家庭背景是这种思想的导火索,全篇充斥了这对孝道文化的批判,而这,主要归咎于家庭并没有给作者带来多少温暖。不过,还好,在文章的结尾,以升调结束,希望我们都能活成自己希望的模样,长成饱满的自己。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天刷社会新闻,不管是站在哪一个角度看,都有他的立场。而《巨婴国》也如此,在下架通知函中,白纸黑字写明“因质量不合格,被召回”。那么,怎么看待这本书的内容才能不被其极强的代入感所吞噬?
首先,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这句话作为开篇解释“巨婴国”这个概念,很是片面,为什么呢?在一篇现象级文章中,关于量词的使用需要斟酌,甚至在没有标明数据的出处或者样本的来源时,应当避免使用,这样,就可以减少”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的负面效果。
其次,中国的吃文化非常之发达,作为中国人还集体停留在1岁之前的婴儿期的最有力证据。不得不说,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的观点,确有适用之处。但是,跳出心理学框架,中国的“民以食为天”很真实,而且不止中国是这样。随着生活水平和食物创新的提升,人们吃饭,虽然不再像五六十年前,以果腹为目的,但不得不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吃字。赚钱也是,社交也是。而这,又何止中国一国之行为,现如今在美国,以千禧一代为例,也成为聚餐式吃文化的引领者。同时,人们对于这个字眼的需求也在逐渐演变,从“生存”,“果腹”再到“欲望”,到现在,追求“享受”,打卡,标小红旗,种草,吃已经变成了不再有时间范围,有时是精神愉悦,有时甚至为了探寻一家餐厅可以走上个一个小时的路程。
再者,更有一句,儒家文化的存在和孝文化的存在,是基于多数国人是巨婴这一事实而设计的。不得不说,如果说几千年以来,文化沉淀都是建立在婴儿间的交流,或者说是强制性服从,比如“二十四孝”,那武老师的言论不无道理。但正如林语堂的观点:当顺利的时候,中国人人都是孔子主义者;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主义者。儒家、道家文化的存在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学习方式,就好像基督教之于西方,只是它的教义还没有深入公民的骨髓。
如果说鲁迅、柏杨提出的国民性批判是因为缺乏专业素养和体系研究,那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武志红,在专业上大挥笔墨可能会变成一场笑话,因为外行人难入文章内容,特别是心理分析法在文中的推理以及逻辑性,被网友们质疑。
草草三言两语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我,学识浅薄,非专业出身,为了不偏不倚,在行文之前看了一周的资料,了了两千字希望大家停止愤怒。这本书不是什么也没留下,当我们看到这些“乱象“时会自动思考,反思我们的知识体系,提高批判能力。
而未来,我们谁都不是”巨婴“,但请拥抱婴儿般的天真和对世界的好奇,最重要的是,在知识面前,我们始终是个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