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名著】20180331 解读:《我在底层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8292193/b1a1f15bb348141f.png)
作者介绍
芭芭拉 ·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作者,美国畅销书作家。1941年生,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女性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曾任《时代杂志》专栏作家,作品常出现在《哈泼》《国家》《新共和》等重要刊物中。她出身底层,父亲是矿工,前夫是卡车司机,因此特别关注美国底层社会的生活。至今已出版21本著作,代表作有《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品《M型社会白领的新试炼》(Bait and Switch: The [Futil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2005)、《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2008)等。
作品简介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低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作品序言
美国的经济学家和政客们,就近年来生产效率的增长而自我称贺:《纽约时报》报道说,“在全国的工资数据统计中,通货膨胀引起的工资涨幅是不明显的”,并引此作为经济健康的一个信号。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最低工资标准,而90年代的经济繁荣已经受到了最低工资标准实际水平下降的刺激:现在的低收入者所挣的钱实际上只有30年前的91%。在美国福利制度的新规定下,一个人最多只能接受5年的国家供养,大量的家庭将要被驱逐出福利系统名册,艾伦瑞克记录下了在他们身上将会发生些什么。即便他们找到工作,甚至工作一辈子,从来不撤回社会保障金,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不会有足够的钱买食物。他们没办法勉强过活。
英国的情况会有怎样的不同呢?如同美国一样,这里的贫富差距也在持续增长。1/3的劳动力所挣的薪资,低于欧盟的“体面”工资指数平均值的60%;而且对于居于社会经济最底层20%的人来说,很少会有晋升或离开的机会。拿着低薪资、做着不稳定工作的人们,会在绝对的贫穷线上下挣扎,但几乎没人能够远远地甩开它。
权威评论
能可贵的是,艾伦瑞克既揭示出“社会事实”,又写得好看,或许,在研究者看来是学术著作,而在普通读者看来是有趣的故事。无论如何,她让我们明白,社会成员之间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郭于华,清华大学教授
芭芭拉·艾伦瑞克以亲身的经历与第一手的丰富素材,揭露了美国严重的阶级分化,底层老百姓为了生计和一瓦栖身,游走于商业资本和地产资本之间,为生存和尊严,每一天都进行着充满苦与乐的抗争。
——潘毅 ,《中国女工》作者
通过艾伦瑞克的作品,让我们愈加理解了“贫困”的含义。所谓“贫困”,不仅仅指物质,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创造出大量“精神贫困”的社会,是一个衰弱的社会。不管军力有多么强大,不管GDP有多么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将无法“再生产”有人性、有尊严的人,也将不会“可持续发展”。
——廉思,“蚁族”研究第一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核心内容
《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251页大约18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5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芭芭拉·艾伦瑞克是《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她是美国白人,有着细胞生物学博士的学历,是名实打实的社会精英。她却在年届60的时候,三次深入美国底层,假扮穷人,做起餐厅女服务生、女佣公司清洁工和沃尔玛销售。
要了解芭芭拉为什么这么做,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1996年,美国通过了新的福利改革法案——贫困家庭暂时援助方案。相比之前的福利方案,这个新方案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废除了永久性的福利,每个领取者一生中最多可领取60个月,也就是一共5年的福利。第二,福利领取人每周要从事工作30小时,6岁以下儿童的单亲家长,每周也要工作20小时。若不遵守政府工作要求,福利可被降低或终止。
提倡福利制度改革的人普遍认为,工作是脱离贫穷的途径。那些依赖“政府的施舍”过日子的人,必须学会振作起来,像其他人一样用工作改变贫穷的现状。努力工作一定能改善生活、脱离贫穷吗?芭芭拉用实际经历给出了答案:不能!在社会如此富足丰裕的时刻,一个在经济的最底层的人仍然必须挣扎求生。并且,“工作使人脱贫”这个假设,还在某种程度遮盖了导致贫穷的真正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想驳斥的观点,把这本书解构成三个问题。
第一,穷是因为人们懒、不愿意去工作吗?
1998年,芭芭拉在离家最近的佛罗里达州的西屿市,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卧底打工。她制定了严苛的卧底标准:第一,不用自身教育背景或既有工作经验找工作;第二,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努力保住饭碗;第三,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尽可能找最低等级的住宿。她的目标是,看看自己能否像个真正的穷人一样地工作和消费,并且做到收支平衡。
第一次卧底,她在西屿市做餐厅服务生和客房清洁员;第二次卧底,她转战缅因州波特兰市,做清洁女佣和看护之家的饮食助手;第三次,她又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找到一份沃尔玛销售工作,由于只有一份工作,又一直找不到低廉的住所,她的计划只进行了一周多就不得不提前结束。芭芭拉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穷不是因为人们不工作,恰恰相反,她和她的同事们几乎都要靠两份工作,或者与有工作的人同住,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在前后三次卧底行动中,她的时薪最高为7.5美元,最低为5.15美元。 除了食品、汽油、电话、洗衣等基本花费,芭芭拉凡事节俭,有时午餐只吃几块鸡块。她不抽烟喝酒,30美金的服务员工作裤对她来说都算奢侈品。她在各地的同事,同时做两份重体力工作,一天工作往往超过8小时,午餐却只有一根热狗甚至一小包饼干可以充饥。为了生存下去,芭芭拉把住宿标准一再降低。不仅如此,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极大地损耗了她的健康。曾经的她坚持在健身房举铁,如今却靠着不同品牌的止痛药撑过每一天。
深入底层后,芭芭拉悲哀地发现,“在贫穷的世界里,就如同物理学命题所讲的一样:起始点的条件决定了一切。”一个穷人若无法凑出两个月的租金去租公寓,就只能出高价按周付去租一个房间。若他只租到一间房间,他就没法自己做饭,只能吃便利商店食物,例如快餐、热狗,比自己做饭更贵,而且还缺乏营养。若他没有钱办健康保险,一旦生病就一切都得自费。也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理财方法能让穷人维持生活,即便芭芭拉为卧底生活有所准备,她也有2/3的几率铩羽而归。
第二,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文化水平低、眼界狭隘吗?
首先,本书驳斥了一个大家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底层的工作不需要技能,谁都能做。芭芭拉总结她的三次底层打工经历,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无论多低阶的工作,都没有任何一个是真的“不需要技巧”的。其次,芭芭拉发现,连续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消耗了她的大部分思考能力。
连轴转的工作剥夺了她的爱好,第一次打工时她还能每天抽一小时阅读,到后来,她每天只能在吃晚餐的时候守着电视机放空一会。
当人的体力透支到极限,教养甚至善良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原始的恶。芭芭拉会诅咒与她起过争执的同事,甚至对没打过交道的同事也满怀恶意。她看到自我意识的退步。那个原始的芭芭拉变得非常吓人,她更苛刻、更狡猾、更满怀怨恨,而且不如优渥时的她聪明。另外,糟糕的生活环境,对她的性情和工作状态也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眼界狭窄并不是贫穷的原因,而是贫穷的结果。这是穷人无法跳脱阶层、跳出思维局限的一大原因,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自我价值感的不断降低。芭芭拉说:“找寻低薪工作的过程会使人感到自己很卑微,因为你必须把自己、包括你的精力、你的微笑、你真实或假造的生涯经历,呈现给各式各样的人,而他们就是觉得你提供的东西不怎么有趣。”
第三,导致贫穷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一、因为薪水太低,而租金太髙。租金问题很简单,就算是没受多少教育的穷人也知道重点在哪:是市场。当富人和穷人在开放市场里竞争住房时,穷人根本没有任何胜算。经济越繁荣,股价越高,富人越多,穷人必然被迫住进更昂贵、更荒败或离工作场所更远的屋子。
二、因为公共部门的不负责任。官方的贫穷率统计根本无法反映穷人的真实住房危机。官方的贫穷等级以家庭的食品支出为基准值,然后把这个数字乘以3。但食物相对而言是不会通货膨胀的,芭芭拉认为,到现在还用食品支出作为计算贫穷等级的基准值,显然已经过时了。
住房市场严重扭曲,公共住房的支出却在降低。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建筑公共住房的支出就在降低,扩大公众租房补助的方案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然打住。另一方面,相较于无房者,政府对拥有房屋者的住房补助反而更多。
三、因为雇主拒绝加薪。雇主宁愿用低薪不断招收新员工也不肯加薪留住老员工,导致底层劳工始终在低薪圈内打转,只能靠多打一份工来维持生活。
四、因为穷人不会反抗。芭芭拉认为,身在底层才会明白,人们越穷困,他们的行动力也通常越加受限。一旦改变工作场所,就可能无法解决交通的问题,即便是有车的人,他们也还是有油钱的问题。即便有更好一点的工作机会出现,他们也害怕因为一周没有收入而失去住所,喂不饱家人和自己。
五、主流社会已经把穷人完全排斥在外。在高度两极化而不平等的社会里,从政界到媒体再到富人,对贫穷和穷人议题采取几近沉默态度。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作者芭芭拉在书中写道,媒体只报导福利改革法案后续发展的光明面,把偶尔出现的成功故事大加发挥,对各州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饥饿状况低调处理。占据社会顶层的20%的富人和政客决定要实施哪些福利措施,甚至最低工资是多少,以及用怎样的法律来规定如何对待劳工。
但穷人却从主流文化里消失了,无论是在政治语汇、知识研究或日常娱乐里,都消失无踪。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是一本真实反映美国底层生活的纪实文学。作者出身于平民家庭,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不但获得了生物学博士,还成为一名专职作家。她“乔装打扮”暂时放弃一切中产阶级的符号,化身中等学历,离异,缺乏工作经验,母语英文的白皮肤的中年女性,开始了从找工作,回答带有歧视色彩的面试考题,寻找价格便宜的住所到高强度的工作,低廉的工资,苛刻无情的雇主、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同事等一连串经历,深刻揭发了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即使是在美国这样所谓社会福利健全的发达国家,社会底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仍然是在“恶性循环”中“欠缺保护和公平”。
作品内容虽然沉重无奈,但发人深思的启迪却一定能引发更多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除了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法制的健全公平,是否才是人类社会最基本道德标准?社会诟病的产生,罪魁祸首也许是有失公允的阶级特权?本书语言轻松而不失幽默,让读的人泪中带笑。不同于电视情景喜剧和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另一个美国是一个被其自身忽视的隐密大陆。很少见诸报道的关于美国梦的真相就是,这个国家也存在着分布广泛、不断增长和不可避免的贫穷。在这个国家中,那些做着基础工作的人们,只能拿到低于生存标准的薪资。
芭芭拉·艾伦瑞克潜入最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整日工作,挣扎着想要在社会上获取一个立足之地。她先从当过女侍做起,干过旅馆房务员、看护之家助手和沃尔玛的售货员等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任劳任怨、需要付出艰辛劳动、没有晋升阶梯的底层世界。从佛罗里达到缅因,再到明尼苏达,她在阶层贫富差距之间的发现令美国社会十分震惊。对一个健康的单身女性来说,她所得到的报酬并不足以养活她自己,甚至于所赚的钱还不够支付房租、交通费和食物费。低收入者们是如何生存的?答案是他们根本生存不下去。
艾伦瑞克对那些丑陋可恶的雇主的描述,会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拿她在“女仆”的清洁公司的工作为例,她依照严格的规定清扫工作必须快速完成,而且一整个房间只能使用小半桶脏水,还要背着像机关枪一样重的真空吸尘器,在各个工作场所之间冲刺。这些房屋清洁公司,雇佣了大量穿着闪亮工作服、领着微薄工资的员工,来为那些因为过于富有和忙碌而没时间自己打扫的人清扫他们的家。这些构成了美国高级住宅的生命维持系统,也严重损害了那些清洁女工的身体健康。
雇主们付给员工的薪资越少,就会越急着去榨干他们的每一滴汗水,每分每秒都以一种侮辱性的方式监管着他们,而这种侮辱性的方式若再进一步,恐怕没有哪一位工人可以忍受。当没有客人时,一个女服务员可以坐下来休息?不可以,想都别想!雇主们总可以找到些事让她保持忙碌的。有一天,艾伦瑞克独自一人被留在看护之家,去应对一大群神志不清的老年人。又有一天,她试图分担一位受伤的(而且是怀孕的)女同事的工作,而这位女同事则担心一旦暴露了自己的体弱,就会丢掉这份工作。
艾伦瑞克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记者,也能对其所揭露的社会经济的怪异之处做出犀利的评论。她预先假设,若一个富裕地区存在劳力短缺的状况,当地薪资一定会上涨。当然,在单纯的资本主义模式下,一个紧俏的劳动力市场会倾向于开出最低薪资吗?所以,她前往满被招工广告覆盖的明尼苏达州,最后在沃尔玛找到了一份低于生存标准的时薪7美元的工作。她发现,她的一些同事可能正住在慈善收容所中。当劳工在供需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时,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穷人并不是理想的市场模型,他们太贫穷了,以至于只能在一份份工作中仔细挑选。
这些勉强维持生计的人,不敢冒着失去一周薪资的危险去换工作,担心会被人从租房中赶出去或是挨饿。想要仔细挑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意味着会有冗长的申请、面试、羞辱人的药物测试和等待——所有这些都要花费时间,这些不是他们能负担得起的。雇主们谋算着要降低工资,却不把工资标准张贴出来,这就是使得雇员没办法知道还有哪些地方是可去的——当然也没有工会。在几乎没有公共交通设施的城市,人们出行依靠自行车或是搭朋友的顺风车。他们不可能对整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构成冲击,所以在这个不平等的市场中,劳动力并不会像资本一样随着机会的起伏而发生移动。
在繁荣时代里,大众沉浸在愉悦中,没有人想要知道社会底层的事,而且社会其他阶层看到的和知道的越少,就越会以为从事这些没有出路的工作的人只是一些不可救药的个例,甚至会以为他们是一些心智半缺陷者。又或者,他们舒适地以为财富在向下流动,而且穷人们正缓慢地向上层行进,恩泽会照顾每一个人。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穷人们是被遗忘的人,发现即便伴随着国家财富的每次增长,自己却远处在社会之外。在一个疯狂增长的房地产市场中,他们永远不可能一下子从廉租房跳到拥有自己的、更贵一点的住房,而且他们被永远地限制在贫民区中,那里有着糟糕的学校和自己孩子可悲的未来。
芭芭拉·艾伦瑞克这本书,引领着我们去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以一个非常准确的视角记录了那些我们看到却从未注意的生活,那些虽然近在身边却被我们忽视的人。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纪实文学写作方面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序 章 准备开工
这本书最初发想的地点,是在一个颇为奢华的场所。一天,《哈泼》杂志的编辑路易斯•拉方(Lewis Lapham) 带我到一家法式乡村风餐厅,讨论我未来可以替他们写些什么文章。那里光一顿午餐就要价30美元,印象中我吃了鲑鱼和田园沙拉。当我们的对话转到贫穷问题上时,我对 这个比较熟悉的议题发表了一些意见,认为我们可以做一些跟大众文化有关的题材。譬如说,那些缺乏专业能力的人,到底是怎么靠微薄的薪水来生活?尤其是几近400万名的女性,她们因为福利制度修改而被迫进入劳动市场,又该如何靠着一小时6或7美元的薪资生存下去?接着,我就说了一句后来有很多机会感到后悔的话:“实在应该有人去做一些老式的新闻调查工作,你知道,就是自己实际到那些地方亲身体验看看。”我指的是某些比我年轻的人,某些求知若渴、有时间做这些工作的新进记者。但这时拉方脸上露出有点疯狂、要笑不笑的表情,我知道这是他下定决心时的样子。过了长长的几秒后,他吐出三个字:“你来做。”
上一次有人劝诱我舍弃正常生活去从事工时长而低薪的劳动工作,已经是70年代的事了。当时有数十名(也许数百名)60 年代的激进分子开始进入工厂,想让自己“无产阶级化”,并在过程中组织起工人阶级。但那可不是我。我同情那些父母,他们付钱让这些想成为蓝领阶级的孩子上大学,也同情这些激进分子试图加以“提升”的对象。 在我自己的家庭里,低薪生活离我从来就不遥远。在许多时候,它其实让我很珍惜自己现在的写作生活,即便收入不高。我姐姐做过一份又一份低薪工作,包括电话公司客服人员、工厂工人和接待员。她必须一面工作,一面不断跟她所谓的“薪水奴隶的绝望感”对抗。我和已结婚 17年的先生坠入情网时,他还是一名时薪4.50美元的仓库工人。 当他最后终于逃离那里,成为卡车司机工会的组织者之一时,他才大大松了一口气。我父亲是一名铜矿工人,祖父和叔叔不是在矿场就是在联合太平洋公司工作。所以对我来说,整天坐在书桌前不只是一项特权,更是一项责任, 我想替在我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们发声,即便有些已不在人世。他们有许多话想说,但愿意听的人却少之又少。
除了我自己的疑虑不安之外,有些家族成员还于事无补地不断以各种方式提醒我,其实我可以在不影响自己研究工作的情况下进行这项计划。例如我可以改用新进人员的标准来发给自己薪水,收自己房租钱和一些生活费用如瓦斯等,然后在一个月后把这些数字加总起来就得了。若以我们镇上一般平均6至7美元时薪的薪水,租一间月租大约 400 美元的房子住,最后加总出来的薪水和支出也许可以勉强平衡。但若我们谈的是一名被摒除在福利制度外的单亲妈妈,她是否可以在失去政府协助,如食物券、医疗补助、住房和儿童照护津贴等的情况下生存,那么答案不用我出门到外头去体会就已经知道了。全美游民联盟(National 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在1998年(也就是这项计划进 行的那年)指出,取全美境内的平均数来计算,一个人需 要赚到8.89美元的时薪,才能租得起一间附一个卧房的公 寓。另外,公共政策前行中心(Preamble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则估计,在符合福利政策补助资格的人之中,每97人只有 1 人能取得这种工作,赚得“让人活得下去的薪资”。 我干吗还费事去证实这些令人难过的事实呢?等到我再也 无法逃避这项逐渐逼近的工作时,我开始感觉自己有点像 以前认识的一名老人,他会用计算器算好账本上的收支结果,然后再回头用笔把每一笔账目的数字算一遍,只为了确认先前的结果没错。
到头来,克服我内心犹豫的唯一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一 名科学家,而事实上,我受的教育也正是如此。我拥有生物学博士学位,而且并不是靠着坐在书桌前搬弄一些数字 得来的。在这个领域里,你是可以天马行空地思考,但到最后,你还是必须实地下去做,投身到每天发生在自然界的混沌不明中。在自然界里,连最平凡的小地方都会冒出惊喜。也许,等我真正着手进行这项计划,就会在低薪劳工的世界里发现某些隐藏的经济原则。毕竟,如果像以华 盛顿为总部的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在1998年所指出的一样,有30%的劳动人口都靠着8美元或更少的时薪挣扎度日,那么他们大概找到了某些我还不 晓得的秘诀,使他们能够存活下来。或许,我甚至还能像修改福利政策的那些家伙们信誓旦旦讲的一样,在自己身上发掘到所谓“走出家庭所带来的振奋心理效应”。又或者在另一方面,会有出乎意料的代价等着我去付(身体上、财务上和情感上的),推翻这一切事先的算计。无论如何,得到答案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要怕弄脏手,走出去实际做。
秉持着科学精神,我首先决定出一些原则和参数。很显然地,第一项原则就是在找工作的时候,任何单靠我受的教育或平时工作经验就会的工作都不能选(但这么说的意思可不是征求专栏作家的广告就有一大堆)。第二项原则是,我必须在所有能做的工作中找到薪水最高的,并确实保住它。意思就是,我不能摆出马克思主义者的架势大骂雇主一番,或溜班躲在女厕所里读书。第三项原则是,我必须在安全性和隐私性尚可的前提下,尽可能找到最低等级的住宿环境。虽然我对这方面的概念有些模糊,而且后来也证明,我的标准随着时间过去也越降越低。
作品后记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数百万美国人一年到头工作,却只赚得微薄的薪水。1996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实行福利制度改革,迫使将近400万名妇女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她们要如何依靠6至7美元的时薪生存,又是否可能走向成功呢? 1998年,专栏作家芭芭拉• 艾伦瑞克隐藏起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层民众如何挣扎求生。
艾伦瑞克为自己的底层生活制定了严苛的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她摒弃了一般的记者街头采访,或是流于表象的想当然猜测,采用了这种亲身参与、体验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真实记录了自己在体验低薪阶层生活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内部为我们揭开了底层社会的真实情况,这构成了本书的特色之处。
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艾伦瑞克流转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先后当过女侍、旅馆房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来自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们。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在本书最终章的“成果评估”中,她还引用了大量的统计资料和文献,来佐证自己在底层体验时所遭遇的问题,引领读者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了解底层生存问题。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穷忙”一族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国某一阶层的单一现象,劳动所得难以维持生计、实际薪资的低增长是普遍的现象,贫穷也已然成为全球化的一环。比如,书中所凸显的房价过高问题,不只在美国存在,在中国也是普遍情况,很多工薪阶层都在因为住房的问题而苦苦挣扎着。所以,本书的写作背景虽然为美国,但这不仅是美国底层人民的故事,也是一个属于“我们”的故事。
本书引进的是台湾林家瑄的译本,翻译质量较好,文字生动,与原作者幽默与辛辣并存的描写风格也较为贴合,阅读性较强。本书不仅仅描摹了底层民众的生活,也折射出了社会众生的面貌。期待此次的阅读之旅,能启发诸位读者的深思。
作品目录
前言
致谢
序章准备开工
第一章在佛罗里达州当服务员
第二章在缅因州擦擦抹抹
第三章在明尼苏达州卖东西
第四章成果评估
出版后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8292193/79cf0925fdc36ca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