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倍多情,端午当饮酒!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处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后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在几千年文明传承发展中,端午节杂揉了多种民俗,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食粽、饮酒、祭祀等礼俗,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饮酒的习俗,可谓是由来已久。
一方面,端午正值仲夏,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频繁,加上天气燥热,人易生病,人们便用各种方法防治五毒之害,饮酒便是其中一种广为流传的方式。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人们饮菖蒲酒酒、雄黄、朱砂酒,再蘸酒洒在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又用酒涂在小儿耳鼻、肚脐等地方,以驱毒虫,求平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酒洒于室可消毒杀菌,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饮用和涂抹都不可取,所以雄黄酒后来被其他酒所取代了。
另一方面,中国人最重生活的仪式感,端午佳节,必行家宴,群聚饮乐,好不快哉。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 “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描绘的就是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饮酒作乐之景。
再者,关于端午饮酒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饱浸诗骚的文人们,立于江畔,思绪万千,杯酒敬贤者,心中徒怅然。“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在他们的五彩笔端,灵魂深处,久久萦绕着这道风景,几多情愫。因着这样的情愫,端午节似乎也染上了淡淡的浪漫色彩,酒里也弥漫上了些许惆怅。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人间自有苦乐,一杯在手,不羡离骚不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