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14天默仿虎嗅好文

刻意练习-默仿虎嗅好文:给支付宝一个场景,它能再造一个阿里吗?

2017-03-15  本文已影响23人  smilesmilesmil0

今天的文章学习来自虎嗅作者「辩手李慕阳」发布,本篇文章主要围绕「支付宝做社交」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论证。

一、文章结构

根据文章的写作结构逻辑,我将本文分成了以下几个部分:

利用这样的写作结构,文章相对来说更容易展开,初步来说可以通过以下这几个问题,确立文章所需论据和论点:


1、目前支付宝社交客观现状是什么?

2、造成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如何打破现状?

4、打破现状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论点,即正文中作者手动标出的四个标题:

1、支付宝的问题症结

2、场景战争的格局

3、支付宝做陌生社交的可能

4、新交易秩序的建立是未来

根据这四个论点,作者依次展开进行了论述。

论述方式普遍采用「先提问题,后对症下药」的方式进行论述,以「支付宝的问题症结」这个段落为例:

作者基本都采用「提出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逻辑在进行论述,结构清晰,一步一步加深读者对支付宝场景困境的认识,最后再给出解决方案从而引出下一段论点的论证。

二、写作风格分析

关于文章写作风格,我进行了如下总结:

1、条理清晰、用词专业

2、多角度举例论证

3、口语化提问题,不断反问、质问,让文章情绪更加激昂

1、条理清晰、用词专业:

整篇文章很长,但作者善用数字将长文化短,让读者一眼抓住重点,如图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论点更突出精炼,还有利于保证文章通篇流畅,不会被发散思维带偏。

而「付费屏障」等这样看似生涩,且使用频次并不高的词汇,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的专业度认可有一定的提升,十分符合虎嗅这样“专业”媒体平台的调性。

2、多角度举例论证

这一点也是作者很明显的风格,先使用较生涩用语阐述观点,再用口语化的例子进行深度阐述,让读者先好奇再恍然大悟:

获得的「关系链质量也前所未有地“参差不齐”」起来。例子说明:本来,支付宝6.0推出的时候,我加的好友真的都是认识的人。而现在很多支友们是谁我已经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了。

什么是关系链质量的参差不齐?这里可能很多读者都不是很懂,于是后文作者使用了「我」的真实感受,让读者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作者在翻白眼。

最后能留在他们手机上每天打开的APP极其有限,他们很少愿意为了一个低频非刚需专门下载一个APP,特别是这种需求还能被其它高频应用连带着满足时——比如高频的微信也能交话费时,我就懒得打开支付宝交了,更不会登陆运营商的网站去交。

生涩用语:「低频非刚需,高频应用连带着满足」

实际举例介绍:「比如高频的微信也能交话费时,我就懒得打开支付宝交了,更不会登陆运营商的网站去交。」

再次使用「我」的真实感受,将论点解释清楚,让文章更加有代入感,让读者忍不住的点头。

除了使用「我」的真实感受举例,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现实的高频次出现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举证,如: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支付宝APP打开后,首屏竟有37个在逻辑上分不清主次的功能按钮,一上来就把选择的困难推给用户,这在一般的互联网公司是不可想象的。

支付宝的app是大多数人都使用过的,作者举的例子相信大家也感同身受过。比如我每次打开支付宝时,不是付钱就是还信用卡,然而满屏的按钮,确实要让我找半天。

3、口语化提问题,不断反问、质问,让文章情绪更加激昂

这是该作者最明显的特点,口语体的大量使用,让文章情绪十分激昂:

所以“金融场景关系链应用”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说法,真的落到实处,你就得让它接地气,让它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什么时候用支付宝最对!”发红包?AA付费?进群付钱?……事实证明,这些场景用高频的腾讯系产品就能实现,干嘛还要费工夫专门打开一个支付宝呢?至于集换福卡,这倒算是支付宝从0到1创造出的新场景,可这场景离人们的生活习惯太远也太不高频了吧,有本事你支付宝每周发2亿。

「高大上,接地气,最对,了吧,呢,有本事」

这段话大量使用了口语体,与其说是文章论述,不如说是对支付宝场景的吐槽。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你我他大家”,烘托大家吐槽的情绪,引起大家对支付宝发红包拉用户的反感共鸣,然后再对之后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这样一来读者更容易接纳自己的观点。

不停的反问和质问,更是激起了读者的吐槽情绪的再升华:

我为什么要下载你啊?给我一个场景呗!

我为什么每天要打开你啊?给我一个场景呗!

我为什么很多年后还在用你啊?没办法,这场景离不开呗!

这一段话使用了三个问号,三个叹号,让文章的情绪渲染极高。充分的说明了「场景」的重要性。

默仿:

以上三点的解决都是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场景的建设。「金融关系链的维护」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说法,但要把它落到实处,就必须使他接地气!需要清清楚楚的告诉用户:“什么时候用支付宝最对!”,是aa支付吗?进群发红包吗?……这些功能,通过微信就能实现。人们为什么还要去打开你支付宝呢?虽然集福确实积累了一部分用户,是支付宝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模式,可是集福跟人们的使用习惯还是隔得太远了啊!有本事你支付宝天天发红包啊!

用蝇头小利收买人心,得来的也是贪图小利的人心。虽然的确能很快见效,但一旦没有得到便宜,就很容易招致破口大骂。阿里的运营团队很擅长“抖机灵”,但这样的机灵没有建立在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上,就很容易造成“机关算尽太聪明”啦。不要以为增加了多少用户,有多少新增在使用im这样的功能就是胜利,请看他们是为何而来,就知道他们是为何而去啦。

原文:

以上三点的解决,最终都是指向场景的建立,场景建立了、人们的习惯养成了,针对微信支付的护城河才能形成。所以“金融场景关系链应用”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说法,真的落到实处,你就得让它接地气,让它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什么时候用支付宝最对!”发红包?AA付费?进群付钱?……事实证明,这些场景用高频的腾讯系产品就能实现,干嘛还要费工夫专门打开一个支付宝呢?至于集换福卡,这倒算是支付宝从0到1创造出的新场景,可这场景离人们的生活习惯太远也太不高频了吧,有本事你支付宝每周发2亿。

用蝇头小利去收买人心,得来的也只是投机贪便宜那一面的人心,而一旦大多数人连这便宜都贪不到,赢来的就只能是遮天的谩骂。阿里系的运营擅长“抖机灵”,可抖机灵如果不建立在抓住用户切实需求痛点和心理细节的基础上,就只能变成“机关算尽太聪明”啦。不要以为有多少人下载了、加好友了、使用im和sns圈了就是胜利,请看他们为何而来,他们也就将为何而去。

总结:

1、默仿的感受

作者的行文表述其实非常口语,这在默仿上很难保证一模一样,他的很多处行文更像情绪的自然流淌,有点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感觉。另一方面,他足够强的逻辑框架思维,又让他的情绪都在框架内发散,张弛有度,一气呵成。同时专业用语和口语的无缝转接,也是作者行文过人之处。在默仿的过程中,需要把控情绪的流转和专业用词的拿捏

2、默仿的不足

我选取了一段断作者情绪最激昂的段落作为默仿对象,因为想使劲的抓住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默仿的过程中有点操之过急,想要急切的表达内心的情绪和观点。所以跟原文相比,句子多少有缩减,情绪不够原文饱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