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笔记】雍正康熙的错别字
有一次雍正皇帝在批阅一份奏折的时候,因为过于急躁,不慎将一大滴朱砂滴到了奏折上。
朱砂颜色深红,是皇帝批阅奏折及书写谕旨的专用品,滴落到纸上以后,很像人的血迹。
本来雍正也没当回事,可过了一会儿,他越想越不对劲:大臣收到朱批,若是误以为是皇帝或宫里其他人的血,肯定会受到惊吓。
于是他又拿起笔来,在批语之后还另外加了一句:
“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
不能不说雍正是一位很细心,也是很会体恤臣下的皇帝!
不仅如此,他发现奏折上有错别字,还要帮大臣改过来。雍正皇帝认真批示奏折不仅表现在批阅的数量和写下批语的长短,如果在看奏折的时候,如果遇到错别字,他还会主动在旁边改过来,这样也使得给皇帝上奏的大臣们更加认真了。
可是你别不信,这么细心的一个皇帝,却还常常写错别字!
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帝嫌康熙时期时官员贪腐过于宽松,拟了道圣谕发往各督抚衙门:
“那(挪)移一万两以上至二万两者,发边卫充军;二万两以上者,虽属那(挪)移,亦照侵盗钱粮例拟斩。”
“那”跟“挪”,差了一个提手旁,饱读圣贤书的雍正难道都分不清吗?
谕旨发到翰林院,需要誊抄若干份再往下分发,翰林院的学究们可犯了难:
照抄吧,恐有损皇帝圣誉;可改动皇上的圣旨,他们既没这个权,也没这个胆。大家商议之后,最终还是将错就错照抄下来。
还有图中这份朱批,是写给江南总兵高其位的:
“朕躬甚安,不必为朕过虑。你好么?好生爱惜着,多为朕效几年力。”
当然,原文没有标点符号,标点是主妇为他加上的。
最后一句的“为”和“几”两个字惊人的相似!而且“效”还写错了,反文旁写成了“力”字旁!
难道是“多几朕效几年力”?这也不通呀?
不会是雍正基本功不扎实,写错了吧?亦或者是他每天忙到半夜批奏折,手跟眼睛都不好使了?
更有甚者,在一次回复隆科多的朱批中,雍正把“舅舅”写成了“旧旧”,犯了低级错误。
对此,有人妄加猜臆,说“旧”字笔画少,雍正皇帝只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而故意用之。
孰不知,古代的“旧”字可不是这么几画,笔划老繁琐的呢——“舊”!
所以说,主妇认为他这是有意为之,故意恶心隆科多。
说起错别字,雍正跟他老爸比起来,则是小巫见大巫了,康熙写起错别字来,向来是毫无底线。
如将节气的“处暑”写作“出暑”;“封疆大吏”写作“风疆大吏”;“以后”写成“已后”;“除根”写成“出根”;“犹恐失调”写成“犹恐矢调”;“皆无凭据”写成“皆无平据”;“难以凭信”写作“难以评信”;“治法甚好”,写成“知法甚好”;“白莲教”写作“白廉教”;“沙漠”写成“少漠”,等等。
所以,就留下了颇遭人议论的、缺笔少划的“避暑山庄”、“花港观鱼”等景点了!
不过,错字归错字,雍正的朱批还是挺爱民的。
雍正十一年(1733 年),在雍正皇帝拜谒祖宗陵寝的路上,沿途地方官员精心布置,官道上每隔一小段路就安放一个大水缸,水缸里蓄满了清水,随时清洗道路,防止灰尘染到皇帝一行人的马车上。
雍正皇帝得知此事后,批示:“跸路所经,虽有微尘何碍。地方官当以牧养生民为重。若移奉上之心以抚百姓,岂不善乎?”
意思是:地方官员的职责是管理照顾老百姓,而不是要为我皇帝扫除道路上的灰尘,假如能把对皇帝的这份尽心尽力用在百姓身上,不是很好吗?
这样看来,雍正帝真是一位好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