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论语:偶像的偶像长什么样?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一个很能干的人愿意去问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有很多学问的人愿意去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一个人不因为自己拥有而满足,就像不曾拥有一样;哪怕被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我曾经的老友颜回就是这样做的。
这句话是曾子对已经去世的老友颜回的怀念和评价。曾子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是孔门七十二贤士之一,后世尊为“宗圣”,是儒家学派的偶像。但他却能洞察颜回的优点,并对其进行赞美,将颜回视为自己的偶像,可见曾子自己也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那么偶像眼里的偶像是什么样子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意义类似。有人不愿向他人学习,通常是因为内心傲慢,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掩耳盗铃拒绝学习请教,结果自然很难有进步。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只有保持一颗空杯谦逊的心,才能发现别人的优势,真心诚意的向他人请教就是自然的事情。
“贪”为佛教中的五毒之首,贪就是对“有”的执着,没有想有,有了想更多。《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相伴相生的,有和无同样重要。曾子评价颜回拥有学识、品德,但是他不因为自己拥有这些而自满,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去学习新的知识。《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告诫大家不要太执着于名相,不要受名利等外在的羁绊。如果太在意外在,反而会从实质变成形式。如果你太在意学者这个头衔,你就会去扮演这个角色,觉得这个角色应该是学识渊博的,是受人尊重的。但知识浩如烟海,人无法穷尽,当你遇到盲区时,你就会产生认知失调,无法接受自己无知,觉得别人对自己的无知会产生鄙夷,进而想方设法去欺骗、掩盖,结果只能离真理越来越远。《道德经》中认为一个人修炼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可以形容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一个真正高明的人,不需要刻意去显示于周围人的与众不同,反而是跟周围融为一体,不露锋芒、温柔和平的与万物相处,而不是要追求鹤立鸡群、脱颖而出、万丈光芒。高明而不彰显也是一种智慧。《活法》中稻盛和夫也说过,人的能力是上天赐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基于此,就更没什么值得显摆的,而应该默默的努力,让这份上天的恩赐发挥更大的价值。
既然一个人对名相已然不在意,他也就不会在意别人的冒犯。你批评我、辱骂我、诋毁我,不过是冲着一个名字而已,我本来就不觉得这个名字有多么的了不起,跳出自己的名字客观的看待你的指指点点,又有什么好计较的。
颜回所做到的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我”,心理学中所讲的“我是我的观察者”,儒家的角度叫“谦和”。一个人只有真心的看淡名声、地位、头衔、成就,不执着于自我,才能不带情绪、不带偏见的看待评价自己,才能做到对内“谦逊”,对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