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开玩笑,饥饿是一件关乎活下去的大事!
谁在开玩笑,饥饿是一件关乎活下去的大事!
有时候,生活忙碌到放眼望去,不知身在何方,亦不知饭菜的美味,周而复始,如机器寻常运作一般。沉浸在外界给予身份和责任中,徘徊不前来不及思考,当下行为的意义。也可能其实意义这两字,本身就是悖论。何为有意义,何为无意义,均是由有限思考能力的人来判断,何其主观。
闲情偶遇
炎热七月,正巧出差在外,比平日多了些许空闲,偶然际遇,倾听一位老奶奶曲折的一辈子,百感交集。东北小城的夏季,雨后微风轻拂会带来久违凉爽。在朋友住处散步,偶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望见她的银丝白发和略显佝偻的背影,不由的想起姥姥的慈祥和体贴,倍感亲切。遇见老奶奶的时候,她正带着白手套正翻弄着垃圾桶,很熟练的在混乱的垃圾中将纸壳和塑料瓶分拣出来,然后吃力地放在一起。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想着是否可以帮忙,于是走上前去,岂料奶奶回身之后,赫然发现,奶奶并非如我预想的贫穷,或是生活无以为继。只见她带着精致的手表,一对老式金耳环和时髦且足够分量的金项链,衣着更是干净利落。
经过委婉的搭讪,开始与老奶内闲话家常。得知老人祖籍河北,因1958年饥荒,曾经亲眼目睹村里人因饥饿离世,正年轻的时候经历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她不厌其烦的和我聊起来她的家庭和沧桑的过往。
曲折过往
她的故事,从离开河北老家讲起。老人家本姓纪,今年高寿78岁。(下称纪奶奶)原本居住在河北小镇,因其父亲做账房管家,早些年,生活富裕且积累了些许家产。后来在一些列的变革中,父亲早逝,家产被没收。贫困生活让纪奶奶原本优秀的学业中断,在亲戚的帮助下,跨省到山东棉纺厂做起一名工人,她骄傲的说,那个时代,工人最开始是能够勉强吃饱的,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年轻的纪奶奶还有这一段美好的恋情,虽书信往来两年有余,虽然未曾蒙面却彼此心心相惜。
只可惜,好景不长,1958年,河北开始爆发饥荒,迫于无奈纪奶奶将家中珍藏的珍贵重品,四处奔波换取粮食,常规交通已经满载负荷,她甚至乘坐油罐车,里面没有厕所、只有一个小通风口。祸不单行,辛苦换来的粮食又时常被监管没收。只是即便如此,据她所讲如果“不去抢、不去偷”,最终只会被饿死。听到这里,不忍心告诉她,那三年,中国爆发大面积的饥荒,因饥饿死亡近3000万人。能活下来,已经是极度幸运的人。
随着灾荒的蔓延,纪奶奶的老母亲和患有智力缺陷的弟弟陷入濒临饿死的边缘,远在他方的哥哥们因为各种原因而鞭长莫及。她本可以收拾包裹,远赴太原嫁给爱情。回望家乡,她曾写信希望情郎能够接纳她的照顾家人的请求,只可惜,信件寄出便杳无音讯。为此,她带着母亲和弟弟向北逃难,远嫁黑龙江。现在的我,依稀能够记得孩童时期,听姥姥讲述苦难时期,吉林省很多地区娶媳妇是不需要任何财物,只要给保障温饱,就能娶得起媳妇。年代久远我仍旧懵懂,直到遇见这位奶奶,引证一般,原来这些都不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只为了能活着。
谁在开玩笑
只是命运总爱捉弄人。正当我庆幸她能够逃离灾祸,活下来。纪奶奶的婚姻生活也并不顺利。经济地位悬殊,用她的话来讲,夫家有人视她如乞丐,手里从不曾握有一分钱。随之而来的还有公公欺凌、辱骂、家暴。后期,她的丈夫亦出轨并家暴。我疑惑为何不选择离婚,她说“我傻呀,不离婚,离婚了一个女人带着5个孩子,更不好过,我得好好活着,为了给他们好看。”语气中透露着隐忍和霸气。于是她绝地反击,对他们的欺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获得一份活下去的尊严。期间,在因政策的变动和亲人的帮助,纪奶奶远赴哈尔滨农场,将已经下放已久的小哥哥嫂子接回河北老家,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描述,小哥哥下放的农场水质不好,那里的人都患有“大骨节病”,老人含糊已经无法描述清楚,后得知,所谓“大骨节病”东北地区常见的变形性骨关节病,大骨节病的病因至今不明。能够让亲人会到家乡,为此,她颇感荣耀。变动年代,力所能及改变他人的悲苦的命运,心生敬意。
聊天过程中,她一直在翻着小区的垃圾桶,我则跟在旁边,不时的询问她现在的子孙情况,纪奶奶没有丝毫的步履蹒跚,需要快步才能赶得上。纪奶奶对钱财还停留毛、块的概念上,固执的认为,现在的物价高昂,要节省每一分钱过日子。认为捡拾废品,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售卖出去就能获得收入,并且是锻炼身体的很好的一种方式。平日她的另外一个消遣就是与小区同龄的爷爷奶奶打麻将,不为娱乐,为了能够有人说话,活跃大脑。她还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只是懂得享乐,吃好穿好。没有经历过饥荒,不懂得珍惜现在。她对我说,人生最大的得意在于知足,能够满足,不偷不抢,能吃饱是幸福的事情。其实,言语间,老人的子女们经济状况都较好,生活上已经无需任何忧虑,只是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方式,坚强的活着。
老了意味着什么
这次遇见和聊天,最大的感触是纪奶奶将生命逐渐凋零的现实毫无保留的告知。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她已经不能自己洗澡,只能穿开襟的衣服,无法弯腰穿鞋。时常尿失禁等。我建议她去医院治疗,她默认生命到了末期,再多治疗不足以缓解。也很遗憾的表示,以往再刚强的人也不能不服老,机械用久了难免失修。我们后来在小区的门口台阶下,继续聊了一会儿,多是她子女的荣耀成长,以及她的担忧,后发现纪奶奶开始语序逐渐混乱,逻辑不够清晰,便提出送她回家,被拒绝, 老人铿锵有力的脚步和逐渐远去的背影,就像是一本书慢慢的开关,里面内容丰富又模糊,深刻又真实。
之前有学者指出,当今社会一味的尊幼,甚至是过度宠溺孩童。而另一方面,则是逐渐丧失的尊老的基本道德素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跟自家的老人沟通,更不会跟陌生的老人主动聊天。毋庸置疑,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凋零,否则不会老人被保健品骗子趁虚而入,新闻报中,有老人即便发现被骗,仍旧不罢手,原因凄凉,只因骗子能够像亲人一样对他嘘寒问暖。
其实,今天更想说的是,看着纪奶奶顽强的生命力,甚至于有些羞愧,愧于如今已有诸多的便利的年轻人,应当更积极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更愿意俯下身体,倾听前人和步入老年爷爷奶奶的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打开另外一扇门,这扇门里面甚至没有惊喜,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却有着对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