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演讲之路

马上行动 焦虑拜拜

2020-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平凡的小逗

2019年11月第3次参加微课比赛

比赛现场

《马上行动 焦虑拜拜》(第2稿)

朋友们,你们有过感到焦虑的时候吗?你们知道焦虑的危害吗?

据百度百科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有71%的人处在焦虑状态,所以我们一点都不孤单。

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中少一点焦虑,多一点淡定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缓解焦虑的办法。

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儿子的小故事。我儿子今年4岁,刚上幼儿园。

有一次,开家长会,有一个家长跟老师抱怨:我们家孩子本来上课很积极的,最近在监控里怎么都看不见他的人影?

老师指指我说:跟她家儿子在后面玩呢。

过了两个星期,我儿子回家告诉我:一博转班了。

一博就是跟他在后面玩的那个小朋友。

我问:你难度吗?

他说:有点难过。不过没关系。还有子函陪我呢。

我儿子为什么能这么淡定呢?

那是因为他在幼儿园里的目标不是表现积极,不是交到好朋友,就是玩得高兴。

我想这是一个四岁的小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

目标与能力模型

当我们的能力与目标匹配的时候,我们内心会不会怀有一种“我能搞定”的自信和淡定?

而同时,我们追求进步的过程往往意味着以一个较低的起点努力去够一个较高的目标。

这个时候我们会淡定还是焦虑?

不一定哦。

假设我现在是一个公司老板,你们是小白。

我说:小杨,最近几个月做做客户需求市场调研。

感觉淡定还是焦虑?

是马上行动还是过几天再说呢?

我又说:小莫,一个月内,写一篇客户需求报告给我。

我还说:小于,三天内必须把培训领域的客户需求报告放到我的办公桌上。

发现了什么?

面对一个有点难度的目标:

当时间充足,我们觉得可以搞定时,我们会相对淡定

当时间不足,我们觉得搞不定时,我们就开始焦虑。

而同时,无论哪种情况,前面都有两条路:要么马上行动,要么拖延行动。

会有什么不同吗?

马上行动,我们倾向于变得淡定还是焦虑?

拖延行动,我们倾向于变得淡定还是焦虑?

有人会说,马上行动了,我也可能还是焦虑啊!是的。从10分焦虑到9分、8分、7分、6分焦虑,你还在焦虑,同时,你的焦虑也正在缓解。

马上行动pk拖延行动

所以,马上行动吧。

马上行动。

第一步:列计划

首先,拆分阶段、步骤。明确什么时间点之前完成什么?

其次,明确一下步行动。明确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

最后,排除可预见的阻碍。如果到困难、突发情况,如何避免?

列计划

计划列好了,我们一定会去做吗?

不一定哦。

那为什么还要列计划?

你们有没有感觉列了计划去一件事的概率比不列计划要高那么一点点?毕竟这件事已经提上了你的议事日程。

同时,我们还应该给自己设一个提醒。

常常问问自己:当下我最应该做什么?

继续工作还是休息一会儿

认真开车还是思考问题

打开一部电影还是睡觉

设提醒

当你能问出这个问题时,就是在提醒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

计划列好了,我们一定要去做吗?

马上行动能帮助我们缓解焦虑是因为哪怕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也会增加我们实现最终目标的信心。

而有的时候,哪怕是这一点点的进步也并不如我们所计划的那样如期而至,这个时候是尤为焦虑的。

怎么办呢?

还记得能力与目标的那张图吗?

如果能力与目标匹配,你就能淡定去实现它。

能力与目标不匹配时,你需要马上行动让能力配得上目标。

如果能力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追赶不上目标,目标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呢?

所以,第三步,调目标。

调目标

在准备俱乐部微课比赛的过程中,我直到比赛前一天晚上都没有完全理清思路。我想熬夜,可是我的身体发出了强烈抗议。

我知道,我不可能按计划完成所有事情了。于是,我调整了目标:理清思路。可是万一,最终竟连思路都并来得及完全理清呢?我想,如果那样,我也一定要参加比赛,这是我能够做到的事情。

而今天,我能够做到的事情是:送出一份我用心准备的礼物——就是一堂微课,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是淡定而满足的。

最后,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焦虑产生的原因:

1)能力与目标不匹配

2)时间紧迫

缓解焦虑的方法:

马上行动

第一步:列计划

拆分阶段步骤

明确下一步行动

排除可预见阻碍

第二步:设提醒:当下最应该做什么?

第三步:调目标:做能够做的事情。

总结

朋友们,如果你感到焦虑,那么就马上行动起来;如果感到能力有限,那么就做好当下你能做好的事情。

愿每个人多一些淡定少一些焦虑。

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