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托起反思

2022-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太郎哦

走出唯一真理观的途径思考、对话与读书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获得良好生活,必须要做到“行之途而应于心”。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我们要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第二个阶段则要求我们要把做过的事情、学到的道理记在心里,让这些经验指导下一步行动。

第一阶段,做实际的事。无所不在的反思会把原本厚实的东西变得薄瘠。

每个人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即“我该怎么生活”,不少人会把现状归结于过去做的选择,比如有人认为自己找不到好工作是因为上大学时选错专业。

但陈嘉映先生在另一本书《何为良好生活》中指出:“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在行路与实践中我们会重塑本性,从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实践做成一些事,通过实践认识自己。“用厚实的生存托起反思”。

“实践”包括学习工作、抚养孩子,也包括培养兴趣爱好。年轻人可以多参加一些足球、篮球之类的团队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会做到即时反应、即时与他人互动,这些行动都能锻炼你的反思能力。

老一辈人常说“三岁看到老”,其实不然,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是随时在变的,但这种变化不依赖选择,而依托于行动,也就是“做点实际的事”。

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每天抽出20分钟,培养一点爱好,或者每读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把你的思考落实到行动上。

第二阶段如何“应于心”

“何为良好生活并没有一个对人人有效的答案。但我相信很多很多人会自问这个问题,并且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通过阅读,更好地理解何为良好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良好生活。我们互相学习,并非谁追随谁。”所以“应于心”是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要求我们不要盯着自己的感受,放开来去感知世界,不要盯着自己的善意,出手去为你在意的人多做点儿什么。

想要过上良好生活光反思不够,还要“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多实践,多做实事,并且始终保持开放的观念倾听他人意见,并站在更多元的视角上思考问题。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实践把反思托起来,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良好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