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回了一点高效状态
昨天,我终于找回了一点效率。
从我开始使用计划手帐管理自己的时间开始,我的状态慢慢地发生了改变——知道该为自己的时间进行投资,带着目标生活,剔除了一些与自己目标无关的事情,从拖延症变成行动派,生活不仅变得充实起来,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还记得前段时间和表哥聊家庭教育问题,聊到最后,表哥发给了我这样一条消息:“好久没和你聊天了,感觉你变了不少嘛,本来大家都是咸鱼时,没这种感觉啊。”
以前大学的时候,拉着表哥、表姐一起打游戏,聊的话题都是游戏,自己的心思也从来没有放在过学习提升上,整个就是一条咸鱼。
可能人生就需要经历一些“决定性时刻”,一下子顿悟,然后开始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刚开始尝试做计划手帐的时候,我一直都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当天任务没有完成,就会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任务完不成,是任务安排不合理?还是自己中间注意力分散浪费了时间?
就是在这样每天的不断反思复盘当中,我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一天安排多少任务量比较合适,如何利用自己的高效时间提高做事效率,等等。
随着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越来越强,注意力集中程度越来越高,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可以做得更多”,我认为自己还可以调度出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不少新的学习需求也满满增加出来。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
很久没有出现过的“内心的自责”的声音,时不时地会在我当天有任务未完成的时候,在我耳边回响,甚至不断重复。这些声音开始影响我的每日反思和复盘,把原先客观的分析,变成了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今天因为什么事情干扰了,所以这项任务没完成”;或者是“今天的效率怎么怎么差,明天不能这样了,要改正”。
一旦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所在,恶性循环就无法打破。
那段力不从心的时间里,我尝试过减少任务量,也提醒自己要尽量早睡、多休息。但事实上,我每天的任务总有完不成,睡觉的时间也总是提早不了,基本上每天十一二点睡,早上五点半起。
终于过年的时候,我的疲惫值达到了顶点。
我很庆幸前段时间朋友给我发来的消息。
那天早上刚背完《中庸》、默写并练完字,拍照发了个朋友圈。朋友发来消息说最近陪家人,没空学习了。我回了一句“给自己放假也很重要呀”。
就因为这么一个回复,我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年多拼命地提升自己,却忘记了给自己的精力充个电。
最近看《人生效率手册》,萌姐在书里把人生比作了一块无法充电的电池。但是对于“精力”来说,这块“电池”是需要不断充电的。
如果用我自己过去这一年多时间里的状态来说,刚开始精力电池容量是100%的,但是我在不断地消耗电力,却总是忘记给它充满电。
虽然我平时也会注意休息,但短暂的休息根本无法恢复全部的精力。就好像每天消耗5%电量,充电的时候只充了1%一样,甚至因为反复充电还导致了精力电池的总容量也下降了。
所以在我意识到之前,身体已经向我发出了低电量警告,提醒我该给自己一个恢复全部精力的机会了。
我给自己的调整期是从上周一开始的。
调整期里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完成日常打卡任务的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完成一些任务。比如说我的日常打卡任务——日语N1备考、写作、阅读、背国学练字——都是正常进行的,唯一暂停的就是跑步。选择性完成的任务,比如说录制好书推荐的视频之类的。
要说前段时间的状态究竟差到什么程度,不只是任务完不成的问题,甚至是连书都看不进去。平时给自己规定的都是阅读1小时,如果外出,阅读时间就是最少半小时。而前段时间不仅是阅读时间无法保证,基本上是连知识类的书都看不进去,最终为了保证自己的阅读,而选择了一些看起来比较轻松的经典文学类作品,甚至还看起了《百鬼夜行》这样的妖怪图鉴。
经过一周的调整,终于找回了一些状态,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早上起床以后坐下来看书不会再犯困了。为了逐步过渡,我又给自己增加了一周的适应调整,逐渐把作息恢复过来。
恰巧这几天在看萌姐的《人生效率手册》,在看的过程中不仅是学到了一些新的时间管理技巧,也把我目前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一个内化整理。
这周我开始尝试“提前一天制定计划”。
周一的时候初步尝试,“早上起床就能直接投入当天的任务”这样的感觉确实很不错,但是因为周一一不小心又把不少时间花在了手机上,导致了有几项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当天晚上复盘的时候,客观的分析了一下原因,决定在第二天进行一些改进的尝试。
昨天的改进尝试终于让我有了一种“我的状态回来了!”的感觉,不仅是完成了任务列表上的任务,甚至还是超额完成了。上午的状态特别好,把之前一天才能完成的任务半天就基本上搞定了,留出了下午的时间安心做手帐。原本计划做两页生活记录手帐的,没想到直接做完了一周的,生活记录手帐终于有了推进,这一点让我很是开心。
虽然昨天下午也依旧有一些注意力分散的状况,但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已经足够了,要做的就是找到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尝试和突破。
对这一阶段的经历和状态做一个回顾的话,我想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在不知不觉里就变得“魔怔”了。明明知道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安排,却忍不住地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多、也有能力做的更多。
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放任欲望控制自己就容易走向极端。
虽然我也总是会说“中庸之道”,最近又在背诵《中庸》,但不得不说,中庸确实很难。但如果做事情总是能留个心,不放任自己的人生自动驾驶,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