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的艺术》
在引言部分,作者提出把反馈看做是学习之路、发展之路、求变之路。或者我们不要把反馈当成j解决一个问题来看待,而是把反馈当做一个契机,当做一个你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的机会。我们还要鼓励这样一种反馈机制或者系统的存在,在这样一个包容的环境里,不光是个人,组织也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反馈是对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客观评价,反馈旨在鼓励意见接收方在学习、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大踏步前进。
反馈分为两种:积极的反馈和改进型的反馈,积极的反馈旨在强化大家普遍喜爱和认同的行为方式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改进型反馈意见则旨在改进哪些令人不满的行为方式或提出一些效率更高的工作模式,以使反馈意见的接收方学到一些应对变化的新方案。
在实际中,积极的反馈和改进型的反馈更多情况是结合的,比如我老板有时候跟我反馈的时候,她会说:“恩,这次的方案我觉得思路特别好,解决了XXXXX的问题,但是还有两点我想跟你确认一下,你看看这样做是不是可以更好。”
书中提到,想要通过反馈对他人施加影响,也有一个难和易的程度不同的问题。从工作技能、时间管理、知识、态度、习惯到性格特征,体现了反馈作用从易到难的程度,并试图通过反馈来提高个人。而改变习惯、性格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投入。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改变习惯是痛苦的过程。对比《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强调你要有原则,要有品德,否则的话技巧或者个人魅力论是站不住脚的;《反馈的艺术》显然更有实操性,它没有强调行为背后应该树立的价值观。就我个人而言,原则和品德很重要,是根基性的,但是你还是要落脚到行为。而且很多事情,你理解了,或者你意识上明白了是不够的,你还要用训练你的行为,让你的行为能够表现出来。
那么我们如何提出反馈呢?书中介绍,首先要营造一个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工作氛围,就是你要让大家知道,反馈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反馈是双向的,反馈也不仅包括提建议,你表现的好,那我就给予肯定,把反馈当做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其次,要在正式的意见反馈会议开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你的信息是否收集全了,提出的反馈意见是否客观?接收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大致了解了吗?你预测,他会怎么应对?针对这个准备工作,书中还提供了一个工具,就是一个表,在27页,大家应该都看到了,这就是一个会议准备要做的框架,回答这些问题,才能算是准备阶段的功课是充分的。
第三点,就是就问题本身达成一致意见。就是说不光要反馈,对于反馈的内容双方还需要达成一致的意见。有了一致的意见,才能抵达一致的行动计划,在行动的过程中,还需要跟进,避免问题不了了之。
本书也提出了让改进型反馈意见更有效的几个步骤:
1.确定员工的具体行为。比如说,你想说一个总是迟到,你不能说:你上班总是迟到。你要给出数据,且尽量具体:小王,你上个月有8次迟到了一个小时。你这么说就是在反应一个客观事实;如果你说“你上班总是迟到”,虽然从频率上说8次确实很多,但这句话更多的是在指责,因此一定要具体化。
2.少说多听。尽量通过问问题的形式,让当事人来自我评价,引导接收方来进行反思。同时,当事人表达之后,你要澄清一下,用不同的话来阐述一下他人说的话的意思,这样一方面表示你在用心倾听,同时也确保你是理解他人的意思的。这样你能够让双方更加便于对于反馈的问题达成共识。
如何接受反馈,主要有6个步骤:
1.为反馈会议做好准备
2.虚心倾听提出的反馈意见
3.慎重、理性的作出回应
4.明确能从反馈意见中学到什么
5.与反馈意见提出方共同制定一个改进行为的行动计划
6.在执行行动计划时,尽量寻求反馈意见提出方的帮助。
上述过程是标准化模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不一定完全按照上述的步骤来,你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在我们读书会的小组里,大家每周一起阅读一本书,再选取固定的时间来讨论这本书。领读人介绍完书中的内容后,由上次选取的主持人来促进这次的交流。
这次主持人使用了新的方法来促进大家的讨论:六顶思考帽
白色思考帽陈述事实,红色思考帽表达感性的看法,黄色思考帽表示正向支持的观点,黑色思考帽表达反向指正观点,绿色思考帽则是提出创造性和新观点,蓝色思考帽则是综合表述。
通过这种新的思维表达我们对书中的内容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表达,获取更深一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