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研究读书

让斑驳的铜钱擦净脸谱化的中国历史(下篇)

2017-06-01  本文已影响42人  仁钦小师兄

        最近读了陈雨露教授的《中国是部金融史》这部著作。书中视角独特,用货币金融的演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或许是更加真实的中国历史。陈教授语言平实、风趣,在他的笔下,斑驳的铜钱是最好的史书,将历史上一个个我们自以为熟悉的故事讲出了我们不熟悉的内涵。读完之后,酣畅淋漓又掩卷沉思。

        这些年,读史是个挺热门的话题。各类大讲堂也造就了很多学术明星。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人物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的精彩纷呈。遗憾的是,介绍中国古代经济的内容却较为匮乏。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学西方经济学、学凯恩斯主义、学新古典经济学,但其实尘封的故纸堆里,我们的前辈早就把这些当代经济理论演绎的淋漓尽致了。

        在上篇中,和大家分享了书中“衡山之谋”与经济战争、西汉吕雉的货币经济政策两个小片段。在下篇中,仁钦小师兄将继续和大家一起,分享货币金融视角下中国历史精彩的一幕幕。

        宋朝到底是弱还是强?

        陈寅恪先生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同样,“积贫积弱”这个词,被安在宋朝头上的次数也非常的多。那宋朝到底是弱还是强呢?我们不妨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来一窥究竟。

        陈教授在书中为我们罗列了一组数据:唐朝在三百年间产出了五百九十亿斤粮食。宋代三百年共生产粮食一千二百八十亿斤,比唐朝帝国的一倍还多。而且,宋朝的面积不足唐朝的一半。这是为什么?而且,北宋是第一个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朝代,赵匡胤也是第一个不实行“均田制”的开国之君,却造就了《清明上河图》中繁荣的社会经济。这又是为什么?

        《宋史》中的一句话为我们道出了端倪,“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等等,好像有点儿不大对劲。以前的人们不敢离开土地,因为走了就没饭吃。土地兼并使天下人丧失了财富,产生了大量的流民。而在宋朝,人们不愿意禁锢在土地上,是因为有其他赚钱的路子。宋朝几乎放开了所有行业的准入,只要你愿意,想干点儿什么就干点什么。赵匡胤也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税法——《商税则例》,对任何客商只一次性征收千分之二十的商税。而且粮食、锦帛等大宗物资免征商税。

        这是一种较为正常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社会财富的根基不再是土地,而是每一个人的才能。土地变得不那么值钱,而创新产品、创新行业才是真正吸引人和财富的地方。

        我们不要瞧不起小商小贩、看不上中小企业。他们创造了国家近一半的就业、八成税收和几乎所有创新。当前,国家正在反复强调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因为,只要为广大小微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支持,并给他们留出足够的创新空间和成长空间,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寻找机会、参与竞争。那么,在无数的试错过程中,优秀者一定可以脱颖而出,创造出新的经济动力,带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北宋王朝经济指标这么亮眼、经济政策这么开放,怎么会有“积贫积弱”的说法呢?

        是因为赵匡胤通过制度设计,让封建官僚有待遇、无实权且官员经商有罪。以正七品俸禄为例,月薪三十两白银,按宋代米价折合到今天约十万人民币。县令都年薪百万啊!在宋朝的官场上,大家都以闲散为乐事。

        总没事做,大家也是会闲出病的。于是乎,官僚们开始追求文名传世,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了起来。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沈括、程颐、程颢等许多文化大家均出现在这一时期。

        “争利者于市,争名者于朝。”自然也就“官无事,民自富”了。

        可怕的历史轮回

        读完陈雨露教授的《中国是部金融史》,感叹历史的轮回一直在上演,就像一道魔咒禁锢着中华民族。要么是“封建集权—货币官铸—击溃异族—经济衰退”要么是“封建分权—货币私铸—经济兴盛—异族入侵—丧失半壁江山”。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总是这样的令人扼腕叹息。

        在封建社会,皇权只有借助封建官僚才能统治整个帝国。但封建官僚自身就是一个强势分利集团,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掠夺社会财富。土地兼并是最强大的手段,官办官营则是另一个手段。以官商为主体的市场,必然不可能促进分工与创新,更不具备吸纳大量货币的能力。如此,财富也就只剩下一个趋向,人类最基本、最古典的生活生产资料——土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历史是面镜子。我们当前很多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企改革、房地产限购、创新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理应更加了解自己的历史,尤其是货币金融史。中国历史中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历史中上演的一幕幕也远比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要生动、现实得多。

        建议大家读读陈雨露教授这本《中国是部金融史》。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历史中的我们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