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 奴(4)

2021-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卡尔塔拉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战乱迭起,向北迁移躲避战乱的人越来越多,大量的融入到了北方游牧民族中,有些人等战争稍微平息后又回故里。人口的迁徙使得中原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之间交流频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到了战果七雄争霸时期,其实并非人们熟知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还有一个被人忽略的,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山国”不知什么原因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几乎没提到“中山国”,也许在司马迁眼里“中山国”不属于华夏民族正统,所以有意回避了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后来中山国的确汉化融入到了华夏民族中去了。

  战国标志是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的地位得到提升,边界线分明,对外防范更加严密,北方游牧民族到农业地区的通道被隔离,而游牧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性非常强烈,北方游牧经济急需以粮食为主的农业产品,正常的交流通道被人为隔绝,为了生存,北方游牧民族经常性的骚扰农业地区,抢掠,杀戮等行为成了恶性循环瘟疫。

  秦,赵,燕等国首当其冲,是被北方游牧民族掠夺的重灾区,派军队北伐,首先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驱赶着牛羊来去无踪,难于有效的消灭干净,也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战利品,二是北方大地人烟稀少,几十万大军粮草补给困难,其次是征讨无效且花费银两过多,对国家而言劳民伤财得不赏失。

    而游牧民族的骑兵行动异常敏捷,到了农业区见啥抢啥,掠夺完了迅速消失在茫茫草原深处,这种来去无常飘忽不定的骚扰,对农业经济的危害极大,农业经济除了加强被动防御,几乎对这种不定期,来自北部草原突发的血腥掠夺,官府几乎是束手无策,依靠耕地为生的农民苦不堪言。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国力也空前强盛,为了有效的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秦始皇修建了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国防工事,即万里长城,它是在原燕长城,赵长城的基础上加固修建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御游牧骑兵的南侵,对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的屏障。

    两千多年前强盛的秦朝,对北部游牧民族还是比较了解的,长城以南的很多边民懂得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和对农业经济的需求,秦人需要在长城关口和游牧民族交易各自需求的产品,农业生产需要耕牛,军队需要马匹。游牧民族更需要内地的粮食,茶叶,布匹,瓷器和铁锅等生活必须物资。操着陕西口音的秦人,找来懂得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边民充当翻译,据考证当时生活在嘉峪关以北,东到现在的张家口一带地区,游牧着一群部落,他们自己称呼自己为“逊弩”人。

    他们部落之间也是常年战乱不断,相互掳掠人口牲畜,有时从东面杀过来的游牧部落打跑“逊弩”部落。他们和农业经济交换物资时称呼自己为“均呐台宏”无论是“逊弩”还是“均呐台宏”都是古汉语谐音,据专家考古研究,现在很难还原回其本来的发音和原意,只是倾向“逊弩”即后来的匈奴,“逊弩”是古代蒙古语指的“苏尼特”部落,而把“均呐台宏”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是东边的人,人-这个词在蒙古语里发音接近“宏”,所以古汉语把“逊弩”演变成匈奴,把“均呐台宏”的均台省略掉,最后一个音节“宏”演化成古汉语的胡。“胡”和“宏”发音很接近,因此被后来的史书记载为胡,即东胡,林胡等。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传中有过“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商也,曰淳维”班固的汉书匈奴传中也有一致的说法,在前面我写过,夏朝是个有争议的朝代,但那时历史处在奴隶制社会,奴隶逃跑迁徙非常普遍,跑到北方的人逐渐融入到“匈奴”人当中,他们当中有部分人向东北迁徙,史称“东胡”或“林胡”。在现在的蒙古国国家博物馆里,以及中学历史教材中都称蒙古是匈奴的继承者,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吉尔吉斯斯坦对自己民族的起源,也有类似的历史表述。

    匈奴是现在蒙古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匈奴人最强盛时期对应的是西汉和东汉时期,当匈奴人西征欧洲,灭掉古罗马帝国时,西方人并不知道这群从东方天边突然出现民族,他们来自何方?他们讲什么语言?信奉什么宗教?以及他们的目的?反而汉武大帝知道他们是什么人,知道他们讲的语言,信奉的宗教和目的,因为有很多汉人会讲他们的语言,匈奴人中也有很多会讲汉语的人,无论战争还是和平交易都不困难,中原汉文字已经非常普遍,但匈奴当时还没文字,长城内外经常交流,用的是长城沿线的边民充当翻译,以便相互沟通发展贸易。汉时王昭君出塞如果没有懂得双方语言的翻译,怎么完成胡汉和亲的历史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