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历史的天空

中国古代是如何防疫的?有些办法至今仍不过时

2020-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环球史地汇

​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民皆疾也”。瘟,在《辞源》中解释“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传染病。”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在医学发达的今天,抗疫尚且不易,且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应对疫病?

早在殷商时代的卜辞中甲骨文出现了“役”,通“疫”,就有卜问疫病是否在蔓延,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疫病流行的记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献记载中出现了以“疫”来形容给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的记录。如《周礼·春官》中有“遂令始难欧疫”;《周礼·夏官》载有“以索室殴疫,大丧”;《礼记·月令》中的“民殃于疫”、“民必大疫,又随以丧”。

敦煌石窟中保存的《殷人罐火防疫图》,使用火燎的方法来杀虫防疫

根据以上文献记载早在先秦出现了不少疫灾。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对疫病的统计情况,中国自周到清朝疫灾的发生次数至少在460余次。虽然参考史料的不同,可能数据有所出入,但有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中国古代人民有着对疫病的斗争经验丰富历史。

古人有着煮沸喝开水的习惯,杀菌灭毒

注重个人家庭卫生

古人对于个人卫生的记载早在《礼记·玉藻》中有:“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每天要洗脸五次,而且洗手次数要更加频繁。理学大家朱熹专门为孩童写的《童蒙需知》中提到:“凡如厕必去其上衣,又必洗手,着衣既久不免垢腻,须要勤于洗洗。”以便让孩子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除了对生活细节的要求,沐浴更是对个人一次全面清洁,在《淮南子》中有:“汤沐具而蛆虱相吊。”常常沐浴可以使污秽和病菌远离自己,在汉朝更是规定:“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

南宋《盥手观花图》

对于家庭环境卫生,在《礼记·内则》记载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说明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每日清理房屋的习惯。房屋不干净就会给家庭带来疾病,为了防止疫病,清朝的《鼠疫治法》提出:“当无事时,庭堂房屋,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洁净,房间窗户,通风透气,凡黑湿处切勿居住。”

古人沐浴图

隔离患者,防止扩大

古代的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疫病的流行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伤害,为了避免疫情恶化,古代的统治者通常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采取了针对疫病隔离机构以及创办医学专业机构等措施。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平帝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应该是最早记载的临时疫病隔离医院。东汉亦有记载:“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军中发生疫情,政府设立临时隔离医院——庵庐,患者临时安置场所。

在唐朝时期,官办医学机构更加发达,朝廷设有养病坊,在地方上也设立有类似的机构,平时负责人民就诊和医学管理,当各地出现了疫情时,可以作为临时性收容和隔离救治任务。在明朝时期,在各州、府、县设立惠民药局,大大加强抵御疫病的能力。

《清明上河图》局部的药局

巡视疫情,赐致医药

早在东汉时期政府有派遣官员巡视疫情并施医赐药的事例,据记载:“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意,是东汉官员钟离意,受命于朝廷前往疫区查探疫情并送医送药。在唐朝时,太和六年江南地区发生疫病,唐文宗诏曰:“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一家如有口累疫……死一半以上者,与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事毕条疏奏来。”唐文宗命地方官员亲自前往疫区巡视并送医送药,事毕后还有将疫区具体的情况向皇帝禀报。

山东汉朝壁画《乡傩图》,讲述汉朝民众驱除毒虫避疫的观念

古代政府不但太平盛世会重视疫病情况,就连动乱时期割据一方政权也会重视防疫工作。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太祖朱温诏:“凡有疫之处,委长吏拈寻医方,于要路晓示。如有家无骨肉兼困穷不济者,即仰长吏差医给医救济之。”到了北宋,古代政府不仅在疫情爆发能够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且在平时注重预防。如颁布《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等,命令各州县地方官员按照药方抓药防治疫病。

开仓放粮,赈灾免税

每当疫病流行之际,对当地的生产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再加上会出现大量的灾民。这时候就需要政府赈济灾民以及提供一些免除徭役赋税政策,帮助灾民度过这个困难时期。西汉元康二年宣帝诏曰:“今天下颇被疾疫之灾,…….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据汉元帝初元元年记载:“关东流民饥寒疾疫,已诏吏转漕,虚仓廪开府臧相振救,赐寒者衣,至春犹恐不赡。”

古代民众领取政府发放的救济粮

而后到了唐朝,大中九年唐宣宗面对人民流离失所,疫疾流行的惨状诏曰:“江淮数道困之以水旱,加之以疾疫,流亡迁徙,十室九空,…….频年灾荒,无可征纳,宜特赦三年。”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面对疫灾都会出台挽救人民于疫疾之中的政策,几乎成了朝廷的惯例。

占卜预测,下罪己诏

中国古代医学还不能很好的解散疫病等灾祸的发生,于是古人相信疫是有鬼神作祟而产生的,如《晋书·天文志》中记载:“大明六年...占曰:…天下多疾疫”,此种占卜的事在古代不胜枚举。历朝历代也有供奉专门负责占卜和天文预测的机构,如秦朝的太史令、唐朝的太史局、宋金元的司天监、以及明清的钦天监等。

明清时期的钦天监之北京古观象台上仪器陈设

这些都是自我安慰的举措,但在当疫病危害民众的时候,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也不能袖手旁观。古代皇帝自称是受命于天,古代的民众认为疫情爆发是上天对皇帝执政不满意的处罚,再加上皇帝也需要实施“仁政”与民众保持亲近的关系。所以皇帝常常在疫情非常严重时下达“罪己诏”,以求上天的原谅。如汉文帝诏:“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与?”表达皇帝与人民共同度过患难的态度。

医政制度,培养人才

医生担任疫病救治重要任务,挽救于人民水火之中,一名医生能否具有医学水准和道德水平,就需要对医生的医德医风进行约束。在唐朝的《唐律》中呈现了对医生的管理制度初步法制化的进步,其中对医生的欺瞒、作伪、售卖假药、毒药等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对于医生不能只能规则的约束,也需要激励医生的积极性。在封建早期,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到了隋唐时期,皇帝提出:“医官及伎术人等,昼夜劳苦,知无不为……勿或加罪”的主张,倡导社会对医生的尊重才能提高医生的积极性。

张仲景的《伤寒论》

公元443年南朝宋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所官办医科学校,此后,历朝历代也有类似的机构。到了隋唐时期,政府在各州设立医科学校,并且下设医学、针学、按摩学等不同专业划分,培养出大批的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生。

妥善殡葬,防范疫病

往往战争动乱或者灾荒疫病导致大量士兵或者百姓死亡,而其骸骨因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疫病的发生,古代皇帝也会发布诏令命令官员妥善下葬避免瘟疫的流行。如梁太祖朱全忠在乾化二年诏:“应兵戈之地,有暴露骸骨,委所在长吏差人专功收瘗,……凡有疫之处,委长吏检寻医方,于要路晚示。”唐太宗时至少3次发布诏令全国收埋骸骨,不使其暴露原野。

古代战争绘画

历朝历代每次疫病大流行带走无数人的生命,在原地留下无数尸体,如果不加以收殓有可能引发疫情反复复发。西汉时期,汉平帝下达诏令,全国每户每家有死于瘟疫的人赐予不等的安葬费。至此,历朝历代每次疫病爆发都有类似惯例。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与疫病一直是共同存在着,疫病改造人类的行为、历史进程和社会文化活动。当代科技发达,与其说消灭病毒,不如说通过疫苗以及人类自身免疫系统等与病毒和谐同存。期待这一天早日到达。

微信公众号:环球史地汇

敬请各位关注

参考资料:

董维.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思想变迁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

王文远. 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04):26-2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