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谨遵师命

2023-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青黛2024

老师问我,怎么不常更新动态了,也不汇报日常了。对于写字这件事,不能懈怠。

我说,写呀,就是换了个平台。微信好像更多的用来工作了。

老师又说,你擅写故事、散文和随笔。换了岗位,那些报告、总结类的材料用词和严谨程度和你写的那些不同,要多多学习,谦虚谨慎,不能怠慢。

我答,一定谨遵师命!

我又闲聊,我们有个全能的主任,跟着他特别轻松,我们曾戏言,我们科里都是科员给主任安排任务,因为需要主任最终来给我们修改材料……

话没讲完,被老师劈头盖脸教育了一通。

老师说,那是领导体恤你们,对自己要求高。不能因为领导对你们好,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你多学习怎么写材料没有坏处,除去擅长的体裁,以后是不是可以尝试写一下体制内的文章或者故事。这些是需要积累的,你要学会拓宽自己的文路。

我……嗯

这老师是我的心理学老师,像妈妈,很多年前教我知识的同时教我怎么做人和为人处世,很多年后教我婚姻该如何对待,家庭又该如何平衡。

所以,你看一个人如果参与到你生命里很多年,不论最初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最后都会变得像朋友像亲人一样。这种爱,是潜移默化的温暖,也是深入骨髓的疼爱。

今日外出,在路上遇到一个人,照面擦肩,很像一位故人,回头再看,又像又不像,名字在唇齿间打几个转,最后还是没叫出口。

是也好不是也罢,我们都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

然后我开始想,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没了联络呢?最后失望地发现,完全不记得了。

不再联络也早已经成了一件心照不宣的事情。

现在许多人们,都忙于工作,微信里一直在满人状态,有时候想要新添加一个,就得翻一翻先删掉一个,一般都是找那种看名字头像都不熟悉的,点进去朋友圈一看,果然是一条横线。

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加的微信?不记得了。

这应该是当代社交关系的一种缩影吧。

可能是转了好几层才能挂上钩的关系,不是朋友,在微信里却是“好友”,翻很多页都不到头的列表里新旧叠加,没有备注的那些早分不出谁是谁。

不得不承认,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其实都是很脆弱的。

小时候赌气说“我再也不要和你玩儿了”,下一秒可能就拿着好吃的屁颠屁颠一起分享,而很多成年以后的关系,最后的默契就是谁也没问为什么,但谁也再没联系谁。

小孩子才互删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再讲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