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悟》连载——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宠爱和侮辱对人们来说都像是惊吓一般,因为人们把荣辱看的很重,好像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大的祸患一般。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宠爱是低下的事物。得到宠爱很惊喜,失去宠爱很惊吓,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我的身体,等到我没有我的身体的时候,我又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看重自己的身体并以此来对待天下,则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爱惜自己的身体并以此对待天下,则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宠辱若惊。这个词语想必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那么,习以为常之语的含义我们真正掌握么?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又加以践行了么?这便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问题。
宠辱若惊四字,宠辱是对象,惊是对其的反应。亦或说是对宠辱所秉持的态度。辱向来为人所憎恶。故而面对辱的态度为惊实则不难理解。但宠在人们的认知里却是推崇追逐之物,为何却也“惊之”呢?实则,这便是道与普通思维的不同之处;亦或说是道的高明之处。从相生相克的角度讲,宠辱本为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自然不可盲人摸象般取其一而舍其一。那么,这一观点又应如何进一步证明呢?老子似乎预料到了会存在这一疑虑,故而在本章中以三言作解——“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宠爱是低下的事物。得到宠爱很惊喜,失去宠爱很惊吓。以笔者愚见,道理与欲相同。世间万物本无高贵低下之分。宠、欲亦是如此。之所以言其低下,缘于宠爱对人心的扰乱。再说的简明些,宠会激起人心中的欲望,具体讲即为贪欲。毕竟,受宠随之而来的非名即利会扰乱许多人的内心。言及至此,为老子所排斥的,应为世人所摒弃的,实为“宠”背后所隐藏的祸患。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惊为敬畏。之所以敬畏源于一颗平常心。于得失的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惊是对于面对波澜于自己保持心境的警醒。
因而,从道的宏大视角来看,宠辱皆为可能扰乱内心之物,故而须一并视其为“需惊之物。”无得无失心,逍遥快意人。明了此点,惊需惊之物,平息烦恼,点明生命。
关于宠辱的思考,是否应止步于此呢?不然。“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宠爱和侮辱对人们来说都像是惊吓一般,因为人们把荣辱看的很重,好像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大的祸患一般。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我的身体,等到我没有我的身体的时候,我又有什么祸患呢。何谓宠辱?何谓福患?仔细想来,实际是人本身主观臆断出的一些十分无聊的东西。试问,对自然来说,存在宠辱福患之分么?道又几时受过宠辱福患之扰呢?“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拜读此句,身心不觉为之一振。是啊,若已无本身,又何患之有呢?又何来宠辱若惊呢?而这样的境界是多么高妙啊!心外无物,不为所累;宠辱不惊,波澜不兴。
言此种种,笔者也有些许感悟。圣人之道,乃是达成了天地人三宝的合一。人无所谓本体,超越肉体的存在,从自然中汲取无穷之力量。故而不为俗世毒害所侵蚀。超然,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