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力

生活中践行“断舍离”的几个方面

2020-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乔乔JoJo_2019

1. 购物

根据断舍离的1 out 1 in原则,一定要先出再进,即先处理掉一样东西才能买进一样东西。

我现在买护肤品就是先把现有的护肤品用完,然后才买新的护肤品。

买东西开始变得特别拖延,因为不想随随便便又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样东西。

直到原来的护肤品已经用到不买就要有几天没法护肤了,才会下单买新的。

在新的到手之前,正好有几天时间可以把旧的护肤品彻彻底底地用完,避免浪费。

真的是把自己拥有的东西用到了极致。物品在我手中的价值更高了,效用也更大。

2. 微信读书

(1)拒绝“免费”的诱惑

用微信读书APP阅读时,经常收到微信读书团队发来的私信,免费送各种电子书。

乍一看真的很心动,有很多书是很有名的,或者有人推荐的,看起来就是那种“以后有机会一定会看”的书。

但是站在当下的角度来看,我此时此刻只想读我自己挑选的、能够解答我当前困惑的书,并不想把时间花来随便翻阅一些书籍。

所以,哪怕是免费的书,我也绝对不会收藏下来。

因为那样就和以前的收藏癖一样,收藏了一大堆学习资料,却从来没有看过,反而搞得自己很有压力,总觉得有很多需要看的东西。

现在信息获取这么容易,我们根本不用再囤积各种书籍、学习资料了。需要看时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行。

囤积只会让自己的脑子变得拥挤,觉得有这么多东西要学,还需要挑选从哪一个入手开始学。真的太心累了。

拒绝掉免费的电子书之后,我把选择阅读哪本书的自主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再也不会感觉到焦虑了。

(2)同时阅读少于三本书

读书的时候,虽然我也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经历,但大多数时候,长时间地只读一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点枯燥、有点累。

我需要切换着看不同的书,来让我的大脑得到休息。

有时候看一本书看久了,觉得累,觉得无聊了,就实在不想看这本书了。

这时候我便会看另一本书,等到另一本书看得无聊了,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时,就觉得很有趣味。

虽然我会经常切换着读不同的书,但我同时在读的书绝对不会很多,最多三本同时阅读。

超过三本,有些书就已经顾及不上了。

可能要过很久才能轮到读某一本书,这时候之前读过的都已经忘记了,读起来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如果同时在读的已经有三本了,还有别的书想读的话,就必须先把三本中的一本读完,才能添加新的书籍。

这与断舍离中的1 out 1 in的理念一样,必须先出,再进。

这样才能保证适度的收纳量,提高阅读的质量,同时能让空间流动起来。

(3)慢慢阅读,享受当下

读每本书的时候,也不再图快,不再考虑读一本书要花多少时间,一个星期能读多少本书这样的问题。

认认真真地读,读到需要思考的地方,就停下来想会儿、加深理解;

需要践行的地方,就停下来,用书中的方法指导实践;

需要总结的地方,就停下来,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写下来。

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能够影响人的,虽然读得慢,却比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读更有效。

3. 处理旧物

以前总是舍不得扔东西,最后导致只进不出,买来的东西都囤积起来了。

有很多东西虽然被塞在某个角落里,却从来没有碰过,也没有想起来过,甚至丢了都不会有任何察觉。

断舍离的思想给处理旧物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理由。

对于那些已经损坏了的、质量不好的、有更好的替代品的东西,可以直接扔掉。这些是比较容易处理的东西。

对于那些“还能用”的东西,之所以舍不得丢掉它,是因为它还能用。但留下来之后真的用过吗?有的根本很久都没有用,就算用也不会觉得很愉快,反而是一种负担。

这种还能用的思想实际上是从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没有从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人的角度考虑的话,就应该考虑物品与人的关联度,是否会使用,使用时是否愉悦。如果都不是的话,就可以果断扔掉了。

如果还觉得浪费了可惜的话,正好可以通过忍痛扔掉它,让自己记住,以后不要再随便浪费钱买东西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