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焉知鱼之不乐
有个故事我听了20多年,现在轮到我弟来听。
好像每个人的上学时光,都能听到父母讲述同一个故事。
这是我父亲的故事,也是很多父亲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大致是,父亲小的时候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早上起来上学吃的是红薯,晚上睡觉盖的是薄薄的毡子。背着很重的柴禾走几个小时的路到城里卖几毛钱当做学费……
现在写这个故事,心里略显沉重,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父辈经历的都是这样的苦难。有了他们的吃苦耐劳,才有了我和弟弟的美好童年。
但是,无论我还是弟弟,上学时每次听到这个故事,好像都没有从心里获得父亲想要我们领会的感悟,总觉得是老生常谈。
弟弟是我们家的“老来子”。去年高三毕业考上个三本,对于拿国家工薪的父母来说,还是花了不少钱,学了临床医学,只为他将来有个好出路。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高谈阔论觉得拿工资的人生太没有意义,那不是我们追求的青春,现在想来,是因为我们有稳定的生活做保障,所以我们才有谈论的资本。
之所以能这样高谈阔论,对人生境界品头论足,是源于我们没有为了维持生计终日惶恐不安,起早贪黑只为食果腹,衣附体。
有了父母稳定的收入才有了我和弟弟对人生梦想的选择和价值观的批判,想到这里,内心充满愧疚。
之所以能岁月安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弟弟高三毕业谈了个女朋友,感情甚好。在我和父母眼里,那不过是他嬉闹的青春。
既然已经毕业,也就懒得多说,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是弟弟不是妹妹,似乎传统观念里男方总是不会吃亏的,这是由动物学基因决定的吧。
恋爱的日子里,弟弟把我买的小仓鼠送给他的小女友,为博美人一笑,我看他也是拼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小孩过家家,不会有什么未来。
有一天,哭着打电话给我:姐,她要跟我分手,我难过。
我很冷静:哦?为什么?
不知道,她就说我们性格不合。
那就分吧,你哭什么?
我就是难过。
第二天,又打电话:姐,我把她骂了一顿,她跟她朋友说我不成熟,我要把送给她的仓鼠要回来。
我笑喷:有必要吗?幼稚鬼。
第三天,又打电话:姐,我们和好了。
我无奈又好笑的挂了电话。
这就是他18岁的青春,虽然看起来很幼稚,但也算是他成长路上的烙印,谁年轻时没有些无厘头的幼稚经历。
也许青春,就是用来幼稚的,就是用来尝试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听不进父母的故事,现在明白,父母的青春为了吃饱穿暖,为了活着!
我们的青春吃喝不愁,用来挥霍。
父母不能体会我们的精彩,我们也不能体会父母的辛酸。
因为我们没有换位经历,经历是人成长的过程,没有经历相同的人生,又怎会有同样的感悟。
由此衍生一个观点: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鱼,焉知鱼之不乐。
我们总是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叫醒一个我们看来执迷不悟的人,去告诉他,那是我们的经验,那是我们对人生的收获和感悟,所以你一定要从中汲取我们的经验。
结果是,然并卵。没有亲身经历,又怎会感同身受?
很多时候,我们安慰一个遭遇不幸的人,告诉他,你的心情,我懂!
我们真的懂吗?我们真的能体会他失去双亲的痛吗?我们真的能体会他忍受病痛时的痛苦和绝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