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婚姻育儿家庭教育

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你可能误解了“延迟满足”

2017-03-30  本文已影响55人  Honey姐姐

文/honey开心

有学霸妈妈告诉我:“宝宝是母乳喂养,一般都是隔三个半小时左右才喂奶。可是前两天竟然不到三个小时就开始哼唧,我觉得自己刚歇上就又开始要开始工作,太累了 。我看书上的一篇,“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试验的文章,得出的结论: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也不想让这个小人来摆布我,没有理他,谁知宝宝越哭越厉害,竟然嗓子都哑了。我是在训练宝宝自控的能力!这不对吗?”

对妈妈爱学习的精神我很肯定,可孩子正常饥饿的需求信号,得到这样无情的拒绝。“延迟满足”被妈妈误解,并拿来当作育儿理念。

所谓的“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简单地说,如果规则是不吃掉眼前的一颗糖,两小时后就可以得到两颗糖,那么能等待两小时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孩子会自己做出判断。是否应该延迟,也是该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而我们看到很多的延迟满足,都是家长在做判断和决定。

孩子饿了,就会有寻乳反射,就会向照顾者传递信息。可妈妈还要考虑时间不到,而定时喂奶,确实有点荒唐。孩子得不到食物,就会感到不安恐惧,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安全感。

在国内很多育儿观念 中,婴儿从小就被很多家长故意挑战延迟满足。故意延迟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须等待的,训练孩子延迟满的足能力。而延迟满足能力真正的能够达到,是家长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觉得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

从婴儿很小需要吃奶,家长觉得不够三个小时,让孩子的身体暂停,对事物的需求不被满足。孩子学会用眼神交流后,需要家长的互动回应。家长因为太累而面无表情或延迟回应。孩子学会爬,学会走之后,孩子需要鼓励和拥抱。家长觉得都是正常的成长,借以不会逗孩子,不知道说什么,摔了就摔了呗等,刻意延迟满足。

最典型的就是孩子哭了,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却被冠以,经常这样抱孩子就放不下,以后很难带的理论。他可能饿了,可是还没有到三个小时呢。到时间了在为孩子吧。最可笑的是,孩子乳头混淆,只吃奶瓶不含妈妈乳头,家长竟然说,“哭吧,哭饿了他就吃了!”孩子带着完全的信任来到世界,他相信所有照顾他的人。但是,如果在孩子饥饿,哭闹,高兴的情绪时,得到的竟然是“得不到”,故意延迟的回应,就会破坏孩子对世界的信任

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助,想吃的时候,吃不上。一旦含上乳头,就会使劲撕扯,咬伤乳头,来表达愤怒。高兴叫喊时,得不到表情的呼应。而当家长心情好去逗孩子,他也目无表情,回绝家长。需要帮助的时候,竟然没有人拉他一把,故意躺倒地上不起来,拿哭声来赢了家长。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是充满了冷漠。无数次的延迟满足,令孩子没有安全感。当孩子求助的过程也是一种和家长的交流,向世界学习。如果我们母乳按需喂养,引逗孩子坐各种表情,牵着小手和他一起走,孩子摔倒伸出手鼓励他爬起来继续等等的及时回应,他很高兴,就会获得心理满足,和家长建立最亲密的信任。孩子得到回应越及时,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信任,所以孩子才能安心等待。

有些时候,事情必然会有等待,比如孩子需要妈妈讲故事,而妈妈在厕所。妈妈只需要及时回应孩子,等上完厕所,在过来讲故事。肯定孩子的需求,不刻意拖延。自然而然,孩子也会安心等待过程,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也很好商量。

还有家长也说,孩子的需求如果太容易满足的话,他会不懂得珍惜,得到后也不会继续努力。比如孩子很喜欢一个玩具,父母为了让他知道需要表现好才能得到。就会要求孩子在家庭里怎样怎样达到认可后才可以购买。可家长会发现,孩子真正喜欢的玩具很可能当时玩得很投入,玩够了也就和其他玩具喜爱程度是一样的。

如果孩子在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家长没有办法满足,不必勉强。直接告诉她因为什么原因很难做到,看以后有机会满足不。孩子和家长的情感基石很深,想法得到了家长的回应,偶尔不能满足他肯定也会体谅的。

从小对孩子刻意进行延迟训练的家长,住手吧,您可能真误解“延迟满足”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